說起民族英雄,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人物便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著名人物,一個人兼具狀元、宰相、忠臣、烈士,四種身份。
為了國家的存亡抵御外敵,兵敗被俘后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宋理宗端平三年,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吉州。”
“文天祥是家里的長子,六歲之時,文父便開始教其讀書寫字,七歲時入私塾讀書。”
“通過了童試后,文天祥在家自學了一年。”
“第二年到了白鷺洲書院求學,拜歐陽守道為師。”
“歐陽守道師承江萬里,對文天祥的思想影響很大。”
“師生情誼深厚,在歐陽守道去世后,文天祥親自為其撰寫祭文。”
“也是在這里,文天祥認識了歐陽守道的侄女歐陽浚,后娶為妻。”
“同年,20歲的文天祥順利通過了鄉試,與父文儀、弟文璧一同赴臨安參加會試。”
“父子三人于宋理宗寶祐四年正月達到臨安,參加考試。”
“二月初一禮部放榜,文天祥、文璧得進士。”
“五月初八,兄弟倆一起前往集英殿參加殿試對策。”
“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的思想為出發點,先闡述完自己的哲學觀和世界觀,然后針對宋理宗提出的幾個問題逐一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
“國家治理方面,要改革政治,以息民怨。”
“不準外戚宦官參與朝政,強化宰相的權利。”
“人材教育方面,要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軍事國防方面,要節用財力,富國強兵,加強海防,以御敵寇。”
“最后,他不打一字草稿,一氣呵成,寫下萬余字的《御試策》,被宋理宗親自擢拔為狀元。”
“文天祥高中狀元后,其父文儀卻病情加劇,于五月二十八日在臨安病逝了。”
“按制度,文天祥須丁憂三年,然后才能安排官職上任。”
“文天祥與弟文璧于六月初一扶靈柩離開臨安,七月二十四日才回到江西老家廬陵。”
“宋理宗開慶元年,文天祥結束三年服喪期,開始了為官生涯。”
“九月,忽必烈率蒙軍圍攻鄂州,內侍董宋臣勸說宋理宗遷都。”
“此時,身在臨安但尚未就職的文天祥聽說此事后,堅決反對遷都。”
“隨即寫了萬言書《己未上皇帝書》,乞求理宗皇帝斬殺董宋臣,以安民心,但均未收到官方的回應。”
“內心失望的文天祥沒有去赴任,而是自請免職,直接回到了江西老家。”
“次年二月,文天祥被改任簽書鎮南軍節度判官廳公事。”
“但他拒絕上任,主動要求去做宮觀的祠祿。”
“又過一年,宋理宗下詔任命文天祥為秘書省正字。”
“而他以沒有做過地方官為由,再次拒絕就職。”
“宋理宗景定三年,文天祥接受朝廷的安排,到任供職秘書省正字,開始了自己第一個正式的官職。”
“不久后,朝廷又讓他兼任景獻府太子教授,負責給太子上課,講授四書五經。”
“宋理宗對太子的學習成果很滿意,還賞賜了一只金碗給文天祥。”
“理宗景定四年,文天祥出任瑞州知州,首次擔任地方官。”
“在瑞州一年多,文天祥因政績突出,又被召回臨安。”
張居正:文天祥原名孫云文,是宋理宗保佑四年的狀元。
宋理宗見到他,說此天之祥宋之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