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主導張祜一生,年輕時為仕途奔波,但無奈到處碰壁。
在多次打擊之下,他也多次流露出歸隱的愿望,最終晚年時候真的過起隱居生活。
政治上不得志的情況下,后來他將精力放在詩歌創作上,詩中還流露出對現實政治的一些看法。
可見他雖然是布衣身份,但時刻關注著國家大事。
雖然未踏入仕途,但張祜的詩中具有諷諫意味,可以體現詩的實用化傾向。
因為時代風氣侵染,張祜的詩中也具備通俗化特質。
語言淺近,風格流麗,純屬工整,在技巧上廣泛借鑒民歌語言方式。
可以說,張祜的詩深受元白詩風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必須要說的是,細品張祜的詩,可以發現他對景物和場面的描寫恰到好處。
他還很注重贈詩對象的身份和特點,選擇合適、得體的句式描寫。
尤其善于抓住細節,抓住人和景物的不同面貌,能夠用最為準確又形象的語言展現在讀者面前。
另外,張祜能夠抓住地區最富有代表性和特有的風物特征,讓詩歌極具地域特色。
他還善于抓住時間和季節下,不同地區、景致的特征,這類詩具備鮮明的特色。
再有,張祜寫山水寺廟詩,會將景物與歷史結合,增加萬物的內涵與文化厚度。
不得不說的是,張祜寫詩對個人情感很是收斂。
沒有那種跌宕起伏,激昂澎湃的文字烘托。
比如說,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送別詩,張祜很少表達自己的離別情緒,主要以敘事、描寫為主。
刻畫地方特色與習俗,心態平和,寫景居多,內心冷靜,效果較為深沉。
關于閑居漫游的山水詩,總體來看以五律居多。
詩歌筆力與對偶運用方面,與賈島很是相似,境界同樣接近。
均以靜、冷、瑣碎為主,部份詩中還體現出苦吟意味。
這類詩沒有復雜的社會眼光,只需要通文字展現出詩人的審美即可。
可以說,在中唐向晚唐過渡時期,張祜是詩壇一位不能忽視的詩人。
他的詩中保留中唐詩歌特征,繼承了元白現實主義精神,又體現出對政治的關心。
他的詩歌語言通俗,口語化詩很多,詩中還殘留大歷詩人雕琢的習氣。
他的苦吟詩接近賈島詩,煉句和構思與孟郊相似,詩歌境界與李賀有共通之處。
詩中民歌技巧的使用,增加詩歌審美情趣,又彰顯個人特色。
可以說,在張祜的詩中,運用眾多名家之所長。
同時融入自己的性格與審美,極具個人魅力。
“以他的才華和性格,如果遇上個上是自己的宰相,說不定也能成小李白。””
“早年,風流狂狷的張公子,更喜歡寫宮體詩,以絕句居多。”
“這家伙超級八卦,天天到處打聽開元、天寶年間的宮廷秘聞,然后創作成詩。”
“就這種內容的絕句,流傳下來的就有三四十首,而且還都是精品。”
“中晚期張祜詩風變化挺大,寫了許多題詠詩,不論名勝還是古跡。”
“只要撞上張祜,就有幸在唐詩中留下一瞥。”
“這其中張祜又頗愛各種寺廟,到寺必題詩,是張公子的倔強。”
“又或者是作寫呈遞給貴人的詩篇,估摸著也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干謁權貴,混口飯吃。”
“在唐朝干這種事兒,不寒磣,李白杜甫王維都干過。”
“同時,詩體也從絕句變成了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