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繪聲繪色描寫了一個鬧劇人頭會。
說的是屠夫張鐵臂,冒充江湖游俠,用豬頭充人頭,騙取婁家兩位公子五百兩銀子的故事。
這個故事并非吳敬梓憑空捏造,他的故事原型就來自于唐朝詩人張祜。
張祜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世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
跟陳子昂一樣,年輕的時候喜歡仗劍行俠,不喜讀書。
一心只想結交江湖人士,做一個逍遙的江湖狂人。
“最像李白的詩人,本有希望成為小李白,卻因性格蹉跎一生。”
“中唐,是唐朝國力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但是在詩歌、文學方面,雖然沒有李杜王維這樣的巨頭,卻也是詩人輩出的時代。”
“和盛唐一樣,也呈現出了群芳爭艷的繁榮景象。”
“韓愈、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元稹……任意挑一個都是響當當的人物。”
“單論名氣,張祜當然不能和前面那些人相提并論。”
“但在當時,他也算是一個名家,人稱張公子。”
“張祜這個人啊,有點像李白,他有遠大的志向,關心著國家大事。”
“同時他又行止浪漫,特別喜歡和朋友談劍論兵。”
“經常來往于江淮吳越一代,頗有俠氣。”
“他寫過一首《到廣陵》自述早年生活,天天做夢都想當大俠的李白很相似?”
“不幸的是,這樣的性格也成了仕途上的絆腳石。”
“天平節度使令狐楚本來很器重他,就推薦給皇帝唐憲宗。”
“宰相元稹卻看不慣這小子,說了點有的沒的,皇帝就把這事擱置了。”
“沒辦法,張祜只好去給節度使打工,又因性格狂狷,到哪兒都待不長久。”
“就這樣兜兜轉轉蹉跎一生,晚年窮老而死。”
“以致于《唐才子傳》中都把這位曾經的張公子張祜誤作為張祐。”
“可見張公子的后半生有多么凄涼,才會連真名都差點不能留下來。”
“張祜早期和中晚期的詩,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
“但無論是早期的宮體詩,還是中晚期的題詠詩,在他的時代都算是上乘之作。”
蘇軾:張祜是中晚唐著名詩人,出生名門,性格狂放。
長期奔波于仕途之中,求官心切。
但屢遭他人排擠,一生落魄。
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凸顯詩人才華與才情,又極具人格魅力。
據說,張祜被人稱作張公子,可見其家世較為顯赫。
他為人清高,頗有才華,頗受唐朝中期官員令狐楚賞識。
后者極力向朝廷推薦張祜,并將其詩歌呈上給朝廷。
當時皇帝讓元稹評價張祜的詩,元稹卻對其詩評價較低。
最后沒有得到皇帝認可,最終寂寞歸鄉,隱居淮南而終。
擁有心懷天下的抱負,又有才華,但社會地位與其才華不相匹配。
直至去世他也沒有得到一官半職,杜牧就曾經寫詩為其遭遇打抱不平。
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張祜交游很廣,除了令狐楚與杜牧力薦他之外,皮日休、李涉也曾為他作詩。
可見在文人圈子里,張祜是得到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