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在宣城去世,韓元吉先至宣城奔喪,后憂居上饒,說明其時他已將家安在了這里。”
“丁憂其間,他潛心學問,與上饒湖潭學者王時敏多有交往。”
張居正:宋代名門之后韓元吉,是個政治精英,也是個詩文大家。
韓元吉是南宋前期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主要政治活動集中在孝宗朝。
為官期間,關注百姓疾苦,力求減輕民眾負擔。
提出了關于整頓吏治的建議,力求有所作為,以積極的姿態活躍于南宋前期政壇。
韓元吉自幼承家訓,政治、文學皆顯著,加之韓氏一族乃北宋世家大族。
故韓元吉朋友圈里的好友個個都是南宋的名家,這些人在為官、人格、思想等方面對他都影響頗深。
于是,作為一個官員,韓元吉關心朝政,關心民生疾苦,主張收復失地,而這正是當時正直愛國的士人的共同心聲。
而作為一個詩人,他并不將眼光局限于個人生活的小圈子里。
他的詩歌反映的生活面很廣,戰爭、朝政、友情、親情,山水風光乃至亭臺草木,幾乎無所不包。
而且他的詩歌風格也是多樣的,有時多種風格還交融在一起。
還值得稱道的是,韓詩的格調大都昂揚健拔,即便是晚年的詩作,也不見有衰疲委頓之態。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當時金兵南侵,直逼長江,江淮之間戰云密布。
作者有感于國家安危,臨江題詠,抒發了憤激的情懷。
上闋以寫景為主,情因景生。
起句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氣勢不凡。
先是見采石磯矗立前方,抬頭仰視,只覺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
登上峰頂的蛾眉亭后,低頭俯瞰,又是另一幅圖景。
只覺懸崖千尺,直逼江渚。
這開頭兩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偉壯麗,極富立體感。
下闋以抒情為主,情與景融。
下闋緊承上句,寫引起愁與恨的原由。
天近傍晚,江潮洶涌,耳邊傳來了邊防軍蒼涼悲壯的笛聲。
當涂地處祖國腹地,可是如今卻成了邊塞,聽到邊防軍的笛聲,觸動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
憂國傷時,感慨無限,禁不住憂心似焚。
這首詞格調沉雄激越,與采石磯的地理環境、當時的戰爭情勢以及作者心頭為抗敵而翻動的波瀾,自然融合相協。
“乾道7年,丁憂除服,韓元吉回臨安復官。”
“這一年,朝廷派韓元吉出使金國,賀萬春節。”
“途中他利用這次難得返回中原的機會,暗暗觀察敵情。”
“凡到一驛,無論是喝茶還是洗手,哪怕是只遇到婦兒兒童,也往往主動挑直話題,從中獲得更多的信息。”
“回朝以后,孝宗看了奏章以后,非常肯定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