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統治者一直崇尚文治,對文臣重用,提倡教育,對知識分子優待。
兩宋時期可以說是思想文化環境最寬松的時期,客觀上對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宋代皇帝下詔對士大夫待之以禮,之后又確立崇文抑武政策。
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熱情空前高漲。
他們思想活躍,從而推動了宋代思想、文化、學術的大發展。
于是,宋代大批文人迅速走向政壇,韓氏家族也是如此。
在北宋有韓琦,而在南宋則有韓元吉。
“宋代入仕之途主要有二,一為進士考,一為襲門蔭。”
“韓元吉的入仕屬于后者,韓元吉的里貫在河南潁川。”
“北宋有兩韓氏并盛,一為相州韓氏,一為潁川韓氏。”
“在韓元吉10歲時,金人陷落兩京,中原大亂,宋至南遷。”
“韓氏一門避地江南,其中有一支居臨川,而元吉一家則遷至福建邵武。”
“紹興14年,28歲的韓元吉第一次出閩,參加進士考試,落第不取。”
“紹興18年,再次應試不第,但因先祖的關系,遂以門蔭頂吏部之選。”
“剛過而立之年的韓元吉在當時已有很高的文名,大家對他以門蔭入仕都認為是件值得榮耀的事。”
“以門蔭入選的次年,韓元吉赴處州龍泉縣主簿任。”
“大約在紹興21年的秋冬之際,他離任龍泉,返臨安侯調,再次寓于德清。”
“他第一次寓居德清是在紹興14年落第后,因為兄長元龍作余杭縣主簿之故,他選擇了湖州德清慈相寺暫成。”
“這次重回德清,呂祖謙來訪,是他們首次相識,呂祖謙后來成為韓元吉的女婿。”
“紹興22年,有詩投知平江徐琛求職,23年春又有詩寄仁和縣尉梁士衡。”
“紹興23年秋天,韓元吉應知信州黃仁榮之聘,到信州幕府供職。”
“紹興26年初,黃仁榮移江東轉運判官,跟著周葵于3月接任。”
“周葵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韓元吉早有愿見之心,恰好到信州任上,韓元吉繼續做他的幕府。”
“但當年12月周葵罷官,韓元吉也隨之解除了幕職。”
“信州幕府的4年,使韓元吉對此地的山水、風土、人情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雖然他以前出閩時也曾經過信州,但那只是他旅途中的一站,而信州的這4年卻是他人生中的一站。”
“韓元吉知福建建安縣,用廣而賦嗇,頗有政聲,并于城西建凌風亭。”
“韓元吉在他的思想和行為上是一貫的主戰派,當時主戰派中又分為情緒派與理智派,而韓元吉屬于后者。”
“事實上張浚后來的冒在進攻果然因準備不足而失敗了。”
“這封長書證明了韓元吉對當時形勢的判斷與分析是正確的,他不是兵家,而是一個政治家。”
“隆興初年,韓元吉的哥哥元龍為淮東總領官,總領所設在鎮江,母親因此跟著哥哥住在此地。”
“韓元吉以新鄱陽守的身份赴鎮江看望母親,當時陸游恰好為鎮江通判。”
“他們兩人是早就認識的,這次相逢鎮江,一起覽觀江山,舉酒相屬,更相唱和。”
“乾道元年正月以后,韓元吉以考功郎征,任江東轉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