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初名納蘭成德,字容若,后人亦稱他為納蘭容若。
納蘭性德出生于清朝順治十一年,他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納蘭明珠。
只不過,明珠是在康熙年間崛起的,納蘭性德出生的時候,其父還只是朝廷的一名侍衛。
納蘭性德所在納蘭家族隸屬于滿洲正黃旗,是清朝的開國家族。
納蘭性德的曾祖父金臺吉是葉赫部落的統領,曾和努爾哈赤是死對頭。
后來,金臺吉戰死,金臺吉的兒子尼雅哈率部投降努爾哈赤,并把金臺吉的女兒孟古哲哲送給努爾哈赤為妃。
但在歷史上,納蘭性德卻是一個寫情詩的專家,他一生中創作的348首詩詞中,絕大部分都和愛情有關。
納蘭性德被譽為清朝國初第一詞手,他的作品不僅享譽清代文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絢麗的一席之地。
“孟古哲哲是皇太極的生母,也是清朝第一位被追尊的皇后。”
“換句話說,納蘭性德家族是清太宗皇太極的母族。”
“后來,納蘭明珠又娶了英親王阿濟格的女兒,此女也就是納蘭性德的母親。”
“如果按照漢人的傳統親戚叫法,納蘭明珠應該是康熙的堂姑父,而納蘭性德就是康熙的表弟。”
“在康熙初年,康熙的嫡子保成被冊封為太子。”
“由于納蘭性德的原名中也有一個成字,放在普通家庭,可能不需要避諱太子名諱。”
“但納蘭家族和皇家關系密切,因此明珠才給兒子改名為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是明珠長子,性德自幼聰慧,文武兼修。”
“很小便學習騎射,稍大一些就開始學詩詞文章。”
“康熙十一年,納蘭性德17歲,其父明珠被升任兵部尚書,性德也被送到了國子監讀書,家中本是喜氣融融。”
“然而,他的母親卻生了重病。”
“納蘭性德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生病,他衣不解帶在床前侍疾。”
“直到納蘭性德身體憔悴,面色漸黑,母親的病才痊愈。”
“納蘭性德不僅文武雙全,也深諳忠孝之道,這也明珠對兒子的教育是成功的。”
“同年,納蘭性德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順天鄉試的主考官正是清代名臣、著名學者徐乾學。”
“第二年春天,納蘭性德參加科舉會試,再一次中第。”
“如果接下來殿試順利,他將會是18歲的進士。”
“要知道,清朝開國之初,滿洲進士本來就少,不到20歲就能中進士的滿洲人更是少之又少。”
“納蘭性德本以為自己很快將名滿京城,然而,正在這時,他病倒了,不得不放棄殿試。”
“未能成為18歲的進士,納蘭性德的內心是懊惱的。”
“然而,他的父親明珠卻不以為然,明珠勸性德好好養病。”
“如果非要考進士,三年后再補殿試就行了。”
“當然,明珠之所以如此看得開,那是因為他是兵部尚書、朝堂新貴,他的兒子不一定要走科舉這條路。”
“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十五年春天,納蘭性德入宮補殿試。”
“他的試卷在當年300多位貢士中名列第10名,也就是二甲第七名,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納蘭性德歸來,明珠大擺宴席慶賀。”
“當時,三藩之亂正酣,因索額圖最初不支持削藩,明珠逐漸得到康熙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