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聽聞新科進士里面有明珠之子,特地派人送來賞賜。”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納蘭性德進入康熙的視線。”
“納蘭性德雖然出自滿洲正黃旗,但他骨子里已經認可了漢文化中學而優則仕的規則。”
“他很想踏踏實實做學問,憑借自己的學識修身齊家治國。”
““為此,他還特地拜翰林院日講起居注官徐乾學為師。”
“為了能夠更好地討教學問,納蘭性德幾乎每天都騎馬來到徐乾學家中,廢寢忘食,日日請教。””
曹雪芹:在徐乾學的影響下,納蘭性德發現宋、元、明時代的很多書籍都存在許多損毀和錯誤,這極度影響了后世的知識傳播。
于是,納蘭性德立即著手匯編一部儒學叢書,不久后,一部由納蘭性德編纂的《通志堂經解》問世。
這部作品猶如驚雷,讓納蘭性德名震京華。
康熙聽聞后,更是召他入宮,要親眼看看這個小伙子是個什么樣的人材。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出乎性德的預料。
康熙見性德一表人才,于是御口一開:破格提拔納蘭性德為三等侍衛,不久又升為一等御前侍衛。
康熙每次出巡,都讓納蘭性德跟隨。
在清朝,滿洲勛貴子弟無不以入宮做侍衛為榮。
因為宮廷侍衛是他們進入仕途的跳板,就連納蘭性德的父親不也是從侍衛做起的嗎?
所以,康熙認為,他讓納蘭性德做御前侍衛,是給后者莫大的榮譽。
但是,納蘭性德的內心卻是郁悶的,他想執筆做學問,不想持槍站崗。
然而,帝王的命令不是他能拒絕的,他只能叩頭答應,還要裝著欣喜的樣子。
這就是納蘭性德,他想要一個理想的自己,但現實又不允許他恣意妄為。
納蘭性德不僅在仕途中惆悵,在感情上,他更加惆悵。
約在納蘭性德十五六歲時,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段感情。
而這位進入納蘭心扉的女子,出自滿洲正白旗的舒穆祿氏。
這位舒穆祿氏小姐的母親和納蘭明珠是親兄妹,換句話說,舒穆祿氏小姐是納蘭性德的表妹。
明珠在朝堂上發跡之后,舒穆祿氏從外地來到京城探望舅舅。
來到明珠府邸,在嬤嬤的引導下,舒穆祿氏進入舅母的院子。
那是仲春的清晨,紅花落滿地,一個明艷的公子正好從舅母房中出來,在院子里的轆轤金井邊。
二人相遇,一個進院,一個出院,驀然相逢,便扎根心底。
幾年后,納蘭性德為表妹寫了一首《如夢令》:
一句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開了二人的情竇。
然而,性德寫這首詞時,表妹已經入宮。
那時,納蘭和表妹舒穆祿氏在府中邂逅,后來相知。
二人共同吟詩,同窗剪燭,同游花海。
然而,美好的相遇猶如曇花,因為八旗女子都無法逃避一項制度——選秀。
最終,才貌雙全的表妹被選入皇宮,從此蕭郎為路人。
康熙十三年,當時納蘭性德尚未考中進士,康熙的元配皇后赫舍里氏去世,宮中舉辦隆重的葬禮,納蘭性德曾化妝成僧侶入宮誦經。
在宮中,一個穿著袈裟的假僧侶和一個穿著麻衣的宮妃四目相對,他們不能說話,但淚流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