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他是集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法學家于一身的曠古大師。
他是儒家的叛徒,這也是為何被黑得很慘的人物。
儒家黑他的所謂母喪不歸,黑他的殺妻求將,不是定論、
司馬遷受儒學影響,不喜法墨兵三家,但不得不將吳起與孫武、孫臏合并立傳。
史學大家郭沫若說過,吳起是中國歷史上永遠不會被磨滅的人物。
“吳起出生在戰國初期衛國一個富有的家庭。”
“年少時,為了在政治上求得發展,曾到處奔走尋找門路,花費了不少錢財。”
“最終傾家蕩產,也沒有謀得一官半職,因此遭到同鄉的譏笑和嘲諷。”
“吳起殺了譏笑他的人,隨后逃離衛國,去到魯國大儒曾申門下修習儒學。”
“臨走時,吳起當著母親的面,從自己胳膊上咬下一塊肉并發誓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求學期間,其母病逝,吳起遵從自己的誓言,沒有依照儒家忠孝的信條回去奔喪守孝。”
“這一行徑被曾子所不齒,認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門徒,和他斷絕了師生關系。”
“被逐出儒家師門的吳起繼續留在魯國,放棄儒學,開始學習兵法。”
“齊宣公四十四年,齊國發兵攻打魯國。”
“作為將軍候選人,吳起被推薦給魯國國君,魯公想重用吳起。”
“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公疑他不敢輕易用之。”
“渴望功名的吳起聽聞后,殺掉了自己的妻子,向魯公表明自己不親附齊國,隨即被任命為將軍。”
“吳起率魯軍軍隊攻打齊國,大敗齊軍。”
“吳起的成功引起魯國群臣和貴族的不安,他們向魯公進讒詆毀吳起為人猜疑心重又殘忍。”
“原因是他因被同鄉譏諷嘲笑,怒殺三十余人;”
“母親病死,不顧忠義孝道,不回家奔喪;”
“為求將,痛向妻子下狠手。”
“魯國貴族還認為如果繼續任吳起為將,會得罪魯國的兄弟國衛國,過大的戰果還會招致諸侯圖魯。”
“這番言論引起魯公對吳起的懷疑和忌憚,遂辭謝吳起,不授其官職。”
“此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便離開魯國去到魏國。”
“吳起初入魏國,魏國國君魏文侯不敢輕信,向魏相李悝詢問吳起此人如何。”
“李悝認為吳起此人雖貪戀名氣并且喜好美色,然而要論帶兵打仗,就是司馬穰苴也不是他的對手。”
“魏文侯三十五年,魏文侯任命吳起主將,攻打秦國,先后奪取秦國五座城池。”
“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
“在占據秦國河西之地后,經國相翟璜推薦,吳起被任命為西河郡守,抵抗秦國和韓國。”
“在魏國任職期間,吳起屢立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