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惠王以君子之心奪小人之腹,不應該仇怨樂毅,如果能放下心中仇怨。
君臣一心,齊國必能徹底滅亡,燕國勢必改寫歷史。
然后,歷史不能重演,一代名將樂毅,滿腔抱負,最終淹沒在燕惠王的仇怨與猜忌下。
“樂毅,魏國名將樂羊后代。”
“樂羊葬于中山國靈壽,后中山為趙所滅。”
“樂毅有賢才,好兵法,甚為趙人器重。”
“趙武靈王時期的沙丘之亂以后,樂毅離趙而至燕,被任命為亞卿。”
“建議燕昭王聯絡趙、楚、魏等國共同對付強齊,遂被派往諸國行合縱之事。”
“前284年,樂毅統率趙、秦、韓、魏、燕五國之兵伐齊,大敗齊軍于濟西。”
“此后,樂毅與韓、秦兩國之兵回國,魏入略宋地,趙得河北地。”
“樂毅獨率燕國軍隊追逐敗逃的齊軍,直至齊都臨淄。”
“攻占臨淄之后,盡取齊國寶物、財物、祭器運往燕國。”
“燕昭王大喜,親至濟上勞軍,樂毅被封為昌國君。”
“樂毅留居齊地5年,接連攻下齊國70余城,皆改為燕國郡縣,獨莒、即墨兩城未下。”
“燕惠王立,田單施反間計,使燕以騎劫代樂毅。”
“樂毅畏誅,以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遂亡入趙,被封于觀津,號曰望諸君。”
“燕在齊之軍隊敗北之后,燕惠王復召樂毅,表示不忘其功,燕惠王封其子樂間為昌國君。
“樂毅遂溝通燕趙兩國聯系,被燕、趙任命為客卿,再無作為。”
“樂毅乃戰國時期魏國大將樂羊的后裔,樂陽領兵出戰中山國,因軍功受封靈壽。”
“周赧王八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后趙國國力強盛,吞并靈壽,樂毅因此成為趙國人士。”
“樂毅自小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武靈王時受推舉為官。”
“周慎靚王三年,燕王噲因禪讓王位于相國子之而引起國內大亂,鄰邦齊國趁機伐燕。”
“樂毅向趙武靈王進言主謀聯合楚、魏伐齊存燕,趙武靈王因此派遣樂池護送燕國公子職為國君,燕昭王得以即位。”
“周赧王二十四年,趙武靈王禪位于太子趙何,四年后的周赧王二十八年趙國爆發內亂,趙武靈王死于沙丘之亂。”
“此時燕昭王因為與齊國的國仇即位后決意一雪前恥,銳意改革,聽取相國郭隗的建議,招攬賢才。”
“樂毅于是奔燕國而來,被燕昭王任為亞卿,主抓燕國軍事。”
“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國經過28年的勵精圖治,燕昭王認為討伐齊國的時機已到,于是開始籌畫伐齊之戰。”
“樂毅清楚的知道燕國與齊國的實力差距,隨即向燕昭王進言,他認為齊國作為霸主的余威尚在,要想討伐齊國應聯合其他各國。”
“于是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使臣,命令他出使趙國,樂毅向燕昭王回報稱,諸國皆認為齊湣王驕縱爭相聯合燕國討伐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