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單見離間計奏效,再次用計迷惑燕軍,在即墨城把騎劫所率燕軍打敗,騎劫也在此戰中陣亡。
緊接著田單率領各地反燕民眾連戰連捷,將燕軍追到黃河以北,成功收復所有失地,復國成功。
而去往趙國的樂毅,不僅沒有受到冷落,反而受到趙王的尊重優寵,把趙國觀津城賜予樂毅,封其為望諸君。
損兵折將的燕惠王此時方才醒悟,自己釀成大錯,派人攜書信一封前往趙國向樂毅道歉。
并言自己是受左右蒙蔽,派遣騎劫代替其是為了讓樂毅回國修整,好與其共商大計。
然而樂毅并沒有看到燕惠王真心悔過之意,信中反而責備其背信棄義、拋棄燕國,有愧于燕昭王的一片深情厚誼。
此時樂毅對燕惠王已是心灰意冷,面對其無理指責,堅持不回燕國,直至客死于趙國。
“齊湣王命令齊國觸子為將,直言若觸子不出戰就要挖了觸子的祖墳,觸子無奈出戰,五國之師大敗齊軍,攻破齊軍主力,觸子亦不知所蹤。”
“此戰之后,樂毅又以燕國上將軍職司帶領燕國軍隊乘勝追擊。”
“齊國將領達子此時帶領剩余的部隊退守秦周,達子請求齊湣王犒賞軍隊。”
“齊湣王不愿,齊國士氣低落之下又被樂毅打敗,齊國大將達子戰死。”
“周赧王三十三年,樂毅一舉攻破臨淄,齊國皇宮的寶物盡數為燕國所有。”
“燕國立國以來從未有如此大勝,燕昭王封樂毅于昌國,號昌國君。”
“樂毅攻下齊國城池之后休整燕軍、禁止搶劫掠奪,在齊國故地寬徭薄賦,修復舊政,使齊國百姓休養生息。”
“如此齊軍人心潰散,樂毅半年之年攻下齊國城池七十多座。”
“此后樂毅率領燕軍將齊軍困守在即墨、聊城、莒城等三座城池,然莒城和即墨為齊國陪都,城防堅固,再加上留守即墨的田單、莒城中的王孫賈等人足智多謀。”
“樂毅放棄強攻的策略轉而圍困三座城池,企圖齊國臣民從內心深處真正臣服于燕國。”
“燕國有人向燕昭王進讒言,稱樂毅圍困齊國乃是想自己稱王。”
“燕昭王召開置酒大會,稱贊樂毅為燕國報了齊國之仇,齊國是樂毅打下來的。”
“即便他真的想在齊國稱王也愿意與他共為列國,結歡同好。”
“燕昭王殺了進讒言的人,賜給樂毅妻子王后的服飾,以公子之禮對待樂毅的兒子,立樂毅為齊王,樂毅惶恐不受,愿意以死明志。”
“樂毅圍困即墨等三城期間,田單等人積極為復國做準備,周赧王三十六年燕昭王病逝,太子即位為惠王。”
“樂毅與太子幕僚騎劫早有嫌隙,這讓田單等人看到了希望。”
“于是散播謠言稱樂毅之所以不再攻城是因為不被新王信任,為保兵權想在齊國稱王,如果燕軍換了領軍之人,齊人就會因害怕而投降。”
“這樣的謠言正中燕惠王的下懷,燕惠王因此任命自己的心腹騎劫為大將軍接替樂毅的兵權。”
“樂毅心知返回燕國恐難以善終,遂轉而投奔趙國。”
“騎劫本無領兵之才,更換將領后,田單繼續使用反間計對付燕軍,經過一系列的謀算。”
“田單最終收復燕國奪取的七十多座城池,迎立齊襄王,齊國復國。”
“樂毅投奔趙國之后,趙惠文王為威懾燕、齊兩國,封樂毅于望津,號望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