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李牧擁有任命下屬官吏的自主權;
其二,李牧擁有當地商業稅的征收權并能將之充作軍費。
因此李牧對手下將士給予甚為豐厚的待遇,能夠日擊數牛饗士。
李牧奉行消極防御的守備戰略,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要求軍隊嚴格訓練。
謹慎使用烽火,充分發揮偵察的作用。
匈奴進犯時固守堡壘,不準主動迎戰。
李牧的避而不戰引得匈奴方面的嘲笑,趙孝成王也認為李牧生性膽怯,不敢與匈奴決戰。
趙孝成王曾責備李牧調整既定戰略,但后者不置可否,遂被惱羞成怒的趙王直接罷免。
令趙孝成王始料未及的是,改換了帥位的趙國北部邊軍在匈奴來犯時主動出擊,卻屢敗屢戰。
不僅造成了人員的較大傷亡,還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北部農業生產的穩定。
不得已之下,趙孝成王延請李牧重新出山操持北部軍務。
李牧在一番回絕后走馬上任,并恢復了原來的堅守戰略。
李牧的依然故我使得匈奴對之掉以輕心。
而此時趙軍將士久久不得軍功,求戰意愿非常強烈。
李牧見時機成熟,加緊備戰。
李牧派趙軍在野外大規模放牧,誘使匈奴前來掠奪,又佯裝敗退。
最終成功吸引匈奴單于大舉進攻,與趙軍展開大戰。
李牧運用奇兵和左右包抄的戰術贏得大勝,接連攻取襜襤、東胡、林胡等部落,致使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進趙邊城。
戰國晚期的趙國,除匈奴外還有眾多地緣問題。
一方面,西方的秦國擴張之勢膨脹,與趙國摩擦不斷;
另一方面,趙國與其東北方的燕國也戰事頻頻。
趙悼襄王元年,趙國對燕趙戰線開展人事調動,命樂乘取代廉頗的主帥位置。
這一決定直接導致趙國武將之間的內訌,樂乘被怒不可遏的廉頗率軍逼走,廉頗則出奔魏國。
兩員大將的離開迫使李牧承擔更多責任,趙悼襄王二年,李牧接手了燕趙戰線的主將職位,為趙國攻下了武遂、方城兩地。
此外,李牧還以趙國相國的身份出使秦國,接回了在彼處充當人質的趙國太子。
短暫地執掌對燕作戰后,李牧投入了趙國西側的戰事,成為秦趙戰線的支柱。
此時秦國的東拓大業可謂勢不可擋,趙悼襄王九年,秦國大將王翦進攻趙國,一連攻下了九座城池;
趙王遷二年,秦國將領桓齮率秦卒再攻趙國,斬殺趙國大將扈輒。
扈輒被殺同年,李牧被拜大將軍,在宜安大敗桓齮,逆轉了趙國在秦趙戰線的敗勢;
次年,李牧擊退了秦國在肥的攻勢,被趙王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李牧又化解了秦軍對番吾的攻勢,并對南方的韓國、魏國形成軍事威懾。
趙王遷七年,秦國大將王翦再次兵臨趙國,趙國以李牧和司馬尚為主將抵御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