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與王翦,廉頗,李牧并稱戰國四大名將。
白起號稱人屠,這個惡號是因為在長平之戰中坑殺四十萬趙軍而得名的。
從此以后,山東六國的人再聽見白起之名無不懼怕。
這位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軍事統帥,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為大秦統一天下立下無數戰功。
但就是一樣難得軍事天才武將,最終卻被自己效忠一生的君主秦昭襄王賜死。
這背后的原因,著實令人欷歔。
“秦昭王十三年,時任左庶長的白起,率領秦軍攻占了韓國的新城。”
“次年,韓釐王以公孫喜為將,聯合東周、魏兩國軍隊反擊秦國。”
“此時已為左更的白起在丞相魏冉的舉薦下,擔任秦軍主帥抵抗聯軍的進攻。”
“白起先擊敗東周軍隊后,與韓、魏聯軍大戰于伊闕。”
“因韓、魏兩國軍隊各懷異心,都不愿先和秦軍作戰。”
“于是白起先設疑兵與韓軍對戰,然后趁魏軍不備,以精銳突然突襲魏軍將其擊潰,隨后韓軍不戰自潰。”
“此戰斬首二十四萬,并將公孫喜俘虜,占城五座,戰后白起以功再升國尉。”
“韓、魏兩國自此元氣大傷,白起趁機渡過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此后幾年,秦國又連續對韓、魏兩國發起攻擊。”
“秦昭王十六年,白起攻占魏國垣地。”
“但隨后又將其還給了魏國,此后秦國又攻占了韓國宛地。”
“至此,韓、魏兩國再無力對抗秦國,在秦昭王十七年不得不向秦國割地求和。”
“秦昭王十八年,白起升大良造,奉命與客卿司馬錯伐魏。”
“一路攻城拔寨至軹,占領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并在次年又與司馬錯攻占了新垣、曲陽。”
“此后魏國轉而結交趙國,秦昭王二十七年,白起奉命攻趙國,奪取狼光城,斬首兩萬余人。”
“同時,秦國將目光轉向南方的楚國,司馬錯從隴西出發攻占了楚國的黔中。”
“取得成效后,秦昭王二十八年,秦昭王與趙國暫時停戰,并派白起大舉攻楚。”
“白起在楚國別都鄢城,引長渠之水灌入城中,楚國軍民溺死數十萬,并占領鄧等數城。”
“次年,白起又攻陷楚國都城郢,并一路東進至竟陵、南攻至洞庭湖邊。”
“楚王被迫逃亡,遷都于陳。”
“此戰后,秦在郢地置南郡,白起被封為武安君。”
“秦昭王三十一年,白起伐魏,攻取兩城。”
“秦昭王三十四年,趙、魏兩國聯合攻韓,魏冉、白起率軍援韓。”
“僅用八日時間疾馳至華陽城下,大破趙魏聯軍,斬首十三萬,追擊敗逃的魏將芒卯,又擒獲魏將三人。”
“此后白起又擊敗趙將賈偃,并溺斃趙軍二萬人。”
“戰后魏國將其南陽之地獻予秦國,向秦國求和。”
“秦昭王四十一年,秦國以范雎代替魏冉為相,實行其遠交近攻戰略,將韓國列為其攻打目標。”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奉命攻打韓國陘,占領攻陷陘等五城,斬首五萬。”
“此后兩年,白起連克韓國南陽、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