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層爬起來得白起能做到跟秦軍共情,秦昭襄王眼里,都只是耗材而已,包括白起也一樣。
白起敢于硬剛秦王,看待自己的聲譽,遠遠超過王命。
秦王已經妥協了,要的就是白起去提振前線的秦軍士氣。
白起這個時候對于秦國如果不出戰的話,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
“其后秦昭王以白起為上將軍,秘密前往長平指揮攻趙,讓王龁為其裨將,并嚴令軍中保守秘密,以麻痹趙軍。”
“趙括上任后,即刻命令趙軍主動出擊。”
“白起首先令一只秦軍佯敗,誘使趙軍追擊至提前布好的壘壁之前。”
“再以主力部隊頑強防守,將趙軍阻于堅壁之下。”
“此時提前埋伏在壘壁兩側的兩萬五千人秦軍穿插至趙軍后方,對趙軍形成包圍之勢,又有五千騎兵突入趙軍之中。”
“此時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被斷絕,同時秦軍還不斷以小股部隊侵襲騷擾。”
“趙軍只好原地筑壘防守,以待援軍。”
“秦昭王得知趙軍糧道被斷后,立刻征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為軍,增援長平,阻止趙國向長平輸送援軍和糧草。”
“至九月,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內部已開始互相殺食。”
“趙括以四只部隊連番沖擊包圍圈,但都被秦軍擊退,趙括只好率領精銳親自上陣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殺。”
“主帥被殺又無糧草,四十萬余趙軍不得不向白起繳械投降。”
“白起認為趙人不愿歸秦,且降卒數量眾多,一旦作亂便難以控制,便將四十萬余降卒盡皆活埋,僅將二百四十名最年輕者釋放。”
“長平之戰后,白起平定上黨全境,并企圖乘勢一舉滅亡趙國。”
“秦昭王四十八年,他將秦軍分為三部,王龁一部攻占趙國武安、皮牢。”
“司馬梗一部攻占太原,自己則準備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趙、韓兩國對此大為恐懼,于是派辨士蘇代攜重金游說秦相范雎。”
“并告訴他,白起已戰功卓著,若再立滅趙國之功,則其地位必居于范雎之上。”
“況且秦國攻占的領土雖多,但卻沒有得到多少百姓。”
“不如讓趙、韓兩國割地求和,也能讓白起不能再立戰功,范雎就能保持在秦國的地位。”
“范雎聽后果然向秦昭王建議,秦兵疲憊,可允許韓、趙割地求和,讓士兵得到修養。”
“秦昭王同意了范雎的建議,于是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軍罷兵,白起得知此事后,遂與范雎產生了矛盾。”
“秦軍從趙地撤兵后,趙王卻采取大臣虞卿的建議,將約定要割讓給秦國的六城獻給了齊國。”
“同時又與楚國修好、結盟魏國、拉攏韓、燕兩國,以六國之力共抗秦國。”
“對內也整頓國力、勤修軍備,做好再次與秦國開戰的準備。”
“秦昭王四十九年九月,秦昭王決定再次攻趙,由于白起抱病,便以五大夫王陵為將攻邯鄲。”
“次年正月,王陵的攻擊連連受挫,此時白起病愈,秦昭王決定啟用白起,卻遭到了白起的拒絕。”
“長平之戰后秦國國虛民饑時,白起要滅趙,經過修養后的秦國糧草充足,此時白起卻說不能伐趙,秦昭王對此感到質疑。”
“白起告訴秦昭王,長平之戰后趙國對秦軍感到恐懼,而如今的趙國同仇敵愾、守備充足,且又有盟友相助,實不易攻取。”
“后秦昭王又派范雎去勸說白起,白起稱病不肯應命。”
“秦昭王遂用王龁攻趙,圍攻邯鄲八九個月,仍然不克,秦軍在楚國春申君及魏公子數十萬大軍的攻擊下,傷亡頗重。”
“秦昭王第三次去請白起,讓其帶病指揮,但白起依然拒絕,并稱自己不愿為辱軍之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