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大怒,于是削去白起爵位,并將其逐出咸陽城遷往陰密居住。”
“白起行至據咸陽西門十里的杜郵時,范雎告訴秦昭王,白起對離開咸陽很不滿意。”
“于是秦昭王便派人給白起送去一把劍迫其自殺,白起不由感嘆,隨后拔劍自刎,其時為秦昭王五十年。”
李世民:白起自身的影響力對于秦王的威信是和則兩利,不合則會大大損傷秦王的威信。
如果說軍事層面的錯誤還可以原諒的話,那政治上的爭權奪利是導致白起最后被殺的決定原因。
在朝中,白起與國相范雎的矛盾日益顯現,二人在朝堂之上愈發對立。
對由于白起威望日高,范雎擔心白起取代他的相位,于是在秦昭襄王面前多有構陷。
范雎利用秦昭王對白起的猜忌,進讒言,加劇了君主對白起的不信任,加速了白起的悲劇性結局。
范雎在謀殺白起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
蘇代的游說很成功,他說長平之戰后,秦國直逼邯鄲,一旦拿下則趙亡。
那么這其中功勞最大之人就成了白起,日后三公之位也非白起莫屬,敢問范雎能否屈居于白起之下?
白起上位,范雎自然是不甘心的,出手加害白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邯鄲之戰,徹底讓范雎在秦國朝堂失去地位。
范雎把親信鄭安平都派上戰場了,就是想趁機撈一把功勞,以便穩定地位,在秦國為相,也是要有點軍功的。
可最終還是失敗了,范雎對此肯定不能接受,關系著身家性命的啊。
于是就希望白起帶兵,可白起還死活不去前線,這可謂是斷人前程啊。
范雎這個小人,肯定是要對白起舉刀子的!
這個時候的白起既得罪了小人的范雎,以及容不下人的秦昭襄王,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當時如日中天的白起,在秦國的位置實在太重要了,已經重要到幾乎無可替代的地步。
秦國當時的新生代將領,沒有一個能比得上白起。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身為君王,是無法容忍,這種隱患一步步擴大,白起就距離死亡越來越近。
白起雖然對范雎多有防范,但白起沒想過范雎會身他痛下殺手。
他更沒想過,自己為秦國打了70多場戰役,被罷官后還落得一個自殺的下場。
此時秦昭襄王的怒火并未平息,他派遣親衛隊,帶著一把賜死的利劍,前往杜郵逼迫白起自裁。
面對生死抉擇,白起沒有選擇反抗,他認命般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對秦昭襄來說,范睢的重要性遠遠大于白起。
秦昭襄王可以沒有白起,但不可一日無范睢。
范睢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秦昭襄王,秦昭王的意志可以通過范睢完全的施展。
不但如此,還完全不必擔心范睢,兩者的關系早已經脫離了一般的君臣。
因此在白起與范雎的博弈中,秦昭襄王自然站在了范雎一側。
而白起則不同,白起圍繞的是秦國而非秦王。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白起可以是國之柱石卻不是君王可以隨心所欲的利器。
賜死白起這一決定的背后,是秦昭王深思熟慮后的結果。
一方面,白起功高蓋主,軍功赫赫,但其高傲和不羈的性格,已讓他成為朝中不穩定的因素。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秦昭王不得不做出這樣殘酷的選擇。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