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領兵東進,聽聞劉邦已經派人說服齊國歸順,便沒有渡過平原津,想停止進軍。”
“但謀士蒯通勸說韓信繼續攻打齊國,韓信聽取他的建議,帶兵渡過黃河,乘勝打到齊國都城臨淄。”
“韓信平定臨淄后,向東追趕逃亡的齊王至高密西面。”
“漢高祖四年,楚國派將領龍且帶兵二十萬援救齊國并與齊王田廣聯手,對戰韓信。”
“有人向龍且分析當前應堅守陣地,并招安那些已降的城邑。”
“齊楚二軍聯合,攻擊漢軍。”
“龍且不聽勸阻,率先出擊。”
“韓信采用囊沙斷流的戰術,后帶領一半軍隊過河對戰龍且,佯裝戰敗,向后撤退。”
“龍且中計,渡淮水追趕。”
“韓信派人疏通堵塞的河水,致使龍且多半士兵渡河失敗。”
“是年十一月,韓信斬殺龍且,龍且的軍隊以及齊王田廣在濰水東岸四散逃走。”
“韓信追擊敗兵至城陽,俘虜田廣。”
“楚軍全部投降,齊國平定。”
“漢高祖四年,齊國平定。”
“韓信上書劉邦,認為齊國狡詐多變,又臨近楚國,局勢不穩,便自薦擔任代理齊王,安定齊地。”
“此時,劉邦正被楚軍圍困滎陽,聽聞韓信所言,十分憤怒。”
“但還是聽取了手下張良、陳平的建議,應允下來。”
“并派張良前去,封韓信為齊王,同時調走韓信的大半軍隊,攻打楚軍。”
“楚國失去將領龍且,項羽便派盱臺人武涉游說韓信投奔楚國。”
“韓信感念劉邦恩情,嚴詞謝絕。”
“武涉離開,謀士蒯通勸韓信背叛劉邦與楚、漢三分天下。但韓信念與劉邦的情義拒絕了蒯通。”
“漢高祖五年四月,楚漢兩軍議和,以古運河鴻溝為界,各自撤退。”
“項羽東撤,劉邦違背協議追擊楚軍,漢軍戰敗。韓信率三十萬大軍與劉邦會師。”
“是年十二月,漢軍將退至垓下的楚軍包圍。”
“韓信命將士夜里唱楚國民歌,擾亂楚軍軍心。”
“項羽帶兵突圍,漢軍乘勝追擊,又在京縣索亭兩地進攻楚軍。”
“楚軍大敗,自此不能西進。”
“在漢軍的進攻下,項羽最終在烏江亭自刎。”
“項羽死后,劉邦奪走韓信軍權。”
“漢高祖五年,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定都下邳。”
“韓信抵達楚國,召見過去給他飯食的漂母,贈她一千金作為報答。”
“他又前去亭長家,贈送他一百錢作為報答。”
“韓信與楚軍將領鐘離眜交好,項羽死后,鐘離眜轉投韓信。”
“漢高祖五年冬十月,劉邦派兵前往楚國抓捕鐘離眛。”
“途中,有人舉報韓信造反,劉邦聽取謀士陳平之策,前往韓信封地打探虛實。”
“劉邦即將到楚國時,韓信欲出兵造反,但擔心失敗被擒。”
“后韓信聽取謀士建議,欲取鐘離眜首級來取悅漢王。”
“鐘離眛得知消息后,痛罵韓信,隨后自殺。”
“韓信攜鐘離昧首級朝見劉邦,卻被劉邦擒住。”
“韓信慨嘆狡兔死,良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