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他當丞相的九年里,齊國十分安定,百姓也過的很好。
“韓信擊潰趙國后,曹參又以左丞相的身份跟隨,擊潰了齊國的軍隊,奪取了齊國大部分地區。”
“不久后,曹參跟隨韓信擊敗并斬殺了楚將龍且,俘虜了周蘭。”
“最終漢軍共平定了齊國七十余座城池,其中曹參俘虜了原齊王田廣的丞相田光、代替丞相留守的許章和膠東將軍田既。”
“隨后韓信率軍進攻項羽,而曹參領兵去平定齊國剩下的尚未歸降漢軍的地方。”
“至此項羽的力量遭到了削弱,這其中有許多曹參的功勞,為漢軍戰勝楚軍奠定了基礎。”
“漢高祖五年,項羽兵敗身亡后,劉邦登基稱帝。”
“曹參歸還了漢丞相相印,被任命為齊國相國,輔佐劉邦長子齊王劉肥。”
“漢高祖六年,諸侯剖分符節受封,曹參以總共攻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
“又參與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相國三人、將軍六人、高級官吏四人的功勞。”
“獲得的食邑為擁有一萬零六百三十戶人家的平陽,封號為平陽侯,而以前的食邑被收走。”
“而在天下安定后確定大臣們功勞大小的排名問題上,因為曹參在歷次作戰中受到七十多處創傷,攻城略地的功勞最多,眾人大多認為他應當排在第一。”
“但關內侯鄂千秋卻認為曹參應當為第二,而蕭何為第一。”
“最終劉邦贊同了他的觀點,便讓蕭何功居第一,而曹參仍憑軍功功居第二的位置。”
“漢高祖十年八月陽夏侯陳豨反叛,曹參以齊國相國的身份領兵攻打陳豨的部將張春的軍隊,打敗了敵軍。”
“漢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曹參又跟從齊王劉肥率領十二萬人馬,與高祖一起攻黥布的軍隊。”
“大敗敵軍,收復了許多參與叛亂的城市,幫助穩固了漢朝初期的局勢。”
“漢惠帝元年,諸侯國取消了相國的制度,曹參改任齊國丞相。”
“當時天下剛剛平定,齊王劉肥很年輕,曹參便向齊國各地的長老、士人詢問安撫百姓的辦法。”
“但齊國原有的那些讀書人很多,持有的學說彼此不一。”
“最終他采納長者蓋公的建議,采取黃老之道治理齊國,清靜無為,讓百姓自行安定。”
“所以他當齊國丞相九年后齊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人們都稱贊他是一位賢相。”
“而黃老學說,也成為了曹參日后治理漢朝的政策基礎。”
“先前劉邦征討黥布其間受傷并在之后病危,臨終時呂后向其詢問如果蕭何去世后誰能夠接替相國的位置,劉邦的回答便是曹參。”
“蕭何病重時,漢惠帝向他詢問相國的接班人人選,他推舉的賢臣也只有曹參。”
“到了漢惠帝二年七月,相國蕭何去世,曹參聽說后,趕快讓門客去收拾行裝。”
“認定自己將做相國,不久后朝廷的使者便來召見曹參入朝為相國。”
“曹參離任齊國相國時,囑咐后任齊國丞相要首先去考慮監獄、集市這種善惡兼容的地方。”
“慎重對待以監獄和集市為寄托的人,不要輕易干涉他們。”
“擔任相國期間,曹參選擇各郡國中一些不善文辭而又持中忠厚的人。”
“召來任命為丞相史,同時斥退那些十分注重言語文辭、想追求聲譽的人。”
“而對于屬下犯錯的情況,曹參也會盡量幫忙開脫,使得丞相府沒出過什么大事。”
“曹參為政期間采用黃老之道治國,治理政務同蕭何時期沒有絲毫變更。”
“一切按照蕭何時期的法令來做,施政時適當放寬法律、不去嚴苛地懲罰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