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漢軍從漢中向東多次打敗敵軍、包圍雍王章邯、攻入咸陽的戰役中,曹參也跟隨著劉邦。”
“之后曹參作為將軍圍攻在廢丘的章邯,又作為中尉跟隨劉邦從臨晉關出兵向東。”
“后來王武、程處、柱天侯先后在各自領地反叛劉邦時,他領軍將其全部擊敗。”
“隨后曹參又在昆陽進攻羽嬰,接著又一路攻打到滎陽。”
“漢高祖二年,劉邦任命曹參為代理左丞相,進入關中屯駐軍隊。”
“過了一個多月,滎陽戰事吃緊,魏王魏豹反叛,曹參便跟隨大將軍韓信討伐魏豹。”
“最終,曹參隨韓信活捉了魏豹,不久奪取了平陽,全部平定魏國的土地,共得到五十二座城邑。”
“于是劉邦把平陽賜給曹參作食邑,接著曹參跟隨韓信進攻趙國。”
“韓信與常山王張耳在井陘關攻打安成君陳馀時,曹參受命回軍把趙國的別將戚將軍圍困在鄔縣城中。”
“戚將軍出城逃跑,曹參追擊并斬殺了他,之后曹參率兵到敖倉劉邦的營地。”
杜甫:曹參可以說是一個全才,戰爭年代,他可以作為將軍帶兵打仗攻城拔寨。
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又可以作為丞相治理國家。
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就是曹參雖然打仗無數,可好像從來沒有過什么標志性戰役;
雖然他能治理好國家,又好像沒有什么獨特的政治舉措。
雖然曹參不是一個特點明確突出的人,可他一輩子都在做正確事情的人。
在劉邦還是一個無賴亭長的時候,曹參就是縣里的小官吏,他和劉邦關系處的非常好。
所以等劉邦起義之后,他也就追隨了劉邦。
之后劉邦從小頭目當上了漢王,又從漢王當上了皇帝。
曹參都一直跟隨在他左右,立下了無數戰功。
曹參一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
俘虜了兩個諸侯王,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郡守、司馬、軍侯、御史各一人。
就是因為這些功勞,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把曹參封為平陽侯,賞食邑平陽一萬零六百三十戶,這僅次于蕭何。
從一個縣衙小吏,到開國功臣的前幾名,曹參的這一步走對了。
后來劉邦把自己的長子劉肥封到了齊國,那齊國是漢朝第一大諸侯國,下屬有七十座城市。
為了謹慎起見,就讓曹參去齊國做了丞相,輔佐劉肥治理齊國。
曹參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可以前總是帶兵打仗,沒有什么治國經驗。
他就想集思廣益,選擇一套合理的治國方針。
曹參從齊國召集了好多能人開會,到場的有白胡子老頭,也有年輕的書生,足足有好幾百人。
可讓曹參為難的是,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念,讓他不知道該選擇什么好。
后來聽說膠西有一個蓋公,他精通黃老之學,因為人家本事實在太高,所以沒有去參加會議。
曹參就派人帶著重禮請來了蓋公,蓋公告訴曹參。
現在天下的情況,國家就應該盡量少給百姓限制,讓他們自由發展,這樣天下就太平了。
除了理念,蓋公還給曹參講了很多實際的例子。
從那以后,曹參就在齊國實行了無為而治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