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于建元四年出生在隴西上邽,早年間擔任騎士,后作為擅長騎射的六郡良家子被任命為羽林衛士。
元狩四年,漢武帝取得第三次征討匈奴的勝利。
漢廷大舉移民,趙充國也因此舉家搬遷到金城郡的令居縣。
天漢二年,趙充國以假司馬之職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
后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漢軍斷糧數日,死傷頗多。
后趙充國與一百多名壯士突圍陷陣,李廣利帶領士卒緊隨其后,這才得以脫險。
此役中,趙充國全身負傷二十余處,李廣利把此事上奏給武帝。
武帝下令召趙充國進宮,并詢問趙充國的傷情,不久后,趙充國拜為中郎。后遷任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時期,武都郡氐人造反,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之職帶兵攻打并平定叛亂。”
“因平定有功升為中郎將,不久后,率兵駐守上谷郡,回來后又被任為水衡都尉。””
“隨后又被派去攻打匈奴,并在攻打匈奴的途中成功俘獲匈奴的西祁王。”
“后因功被提升為后將軍,同時兼任水衡都尉。””
“趙充國任水衡都尉期間,因北方匈奴和烏桓寇邊侵擾,所以時常被朝廷召去參予軍事決策。”
“元鳳三年),匈奴因烏桓首先走到單于墓冢。””
“引起匈奴怨恨,匈奴隨后決定以兩萬兵力向烏桓發動進攻。”
“大將軍霍光認為此時是襲擊匈奴的絕好機會,但卻沒有確切的決定,遂征求趙充國的意見。””
“趙充國直言蠻夷互相攻打對漢朝有益,如果發兵阻擊,只會招惹麻煩。”
“隨后霍光又詢問中郎將范明友的意見,范明友則提出可以出擊。””
“于是霍光任命范明友為度遼將軍,率二萬騎兵兵發遼東。”
“匈奴聞訊隨之罷兵,范明友轉而進擊烏桓,斬獲頗豐,但同時漢朝受到了匈奴和烏桓雙方的怨恨。””
“元平元年,趙充國參與西漢權臣霍光等人的廢帝行動。”
“并成功廢黜了昌邑王劉賀,并擁立戾太子劉據之孫劉詢為帝,即漢宣帝。””
“宣帝登基后,趙充國被冊封為營平侯。”
“本始二年宣帝任命趙充國為蒲類將軍,領兵三萬余騎,從酒泉郡發兵匈奴。””
“趙充國本預計與其他兵馬合擊匈奴于蒲類澤,匈奴提前得知漢軍將至,便立即撤出了蒲類澤,但趙充國因及時趕到還是有所斬獲。””
“此后,趙充國見匈奴遠遁,為避免無謂勞師,趙充國便決定提前撤軍。”
“戰后,趙充國因過早撤軍而遭到責備,但不久后還是升任為后將軍,并兼任少府等職。””
“元康二年,匈奴派兵襲擊西漢在車師的屯田卒。”
“宣帝聽聞后,與趙充國等商議,并準備發兵反擊。””
“隨后在丞相魏相的勸說下,才沒有發兵。””
“不久,當匈奴大舉十多萬騎兵向邊境開來。””
“降漢的匈奴人題除渠堂泄露了匈奴的計劃,漢廷遂派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邊境的五原、朔方等九郡。”
“匈奴單于見漢軍準備齊全,自知攻打無望,便領兵退去了。””
“宣帝時,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奉命出巡羌人各部。先零羌酋長希望在特定時節渡河到湟水北岸放養牲畜。”
“義渠安國報告給宣帝,卻被趙充國彈劾奉使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