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羌人侵入內地,縣官無法阻擋。””
“元康三年先零與二百多位羌人酋長解除怨仇,在交換人質后訂立盟誓。”
“羌人的結盟使得漢庭朝野震驚,漢宣帝急召趙充國入宮問計。””
“趙充國認為羌人之所以容易被控制,是因為各部都有自己的首領,經常互相攻擊,不能統一。”
李世民:而且十多年前,西羌人叛亂時,也是都先解除仇怨,再立定盟約同大漢抗衡。
隨后趙充國在分析完羌人的具體情況后,提出需注意潛在危機,防止事態擴散。
幾個月后,西羌向匈奴借兵并發兵敦煌等地,趙充國再次提出。
狼何等小部落勢必不可能單獨作出這樣的計劃,并懷疑匈奴使者已經到達羌人部落中,先零、罕開等部族才解除仇怨訂立盟約。
等到時機成熟,則必定爆發變亂。
趙充國提議撤換守軍義渠安國。
同時提議派遣西漢名臣辛武賢出使西羌來分化西羌內部,并趕筑防御設施,以做應戰準備。
但未被漢宣帝采納,后義渠安國重新出使西羌,抵達后便以逆而不順之罪誅殺三十多位羌人首領。
并讓士兵斬殺一千多名羌人,這直接導致漢羌關系惡化。
神爵元年西羌進犯西漢,并殺死地方長吏,守軍義渠安國出兵平叛,未果,大敗。
漢宣帝急召趙充國詢問誰能堪當大將,趙充國毛遂自薦。
因趙充國年事已高,漢宣帝放心不下。
于是詢問需要多少人馬才能攻克,趙充國提出百聞不如一見,同年四月,趙充國率兵西征。
一方面,趙充國率輕騎先行抵達黃河岸邊,勘察前沿地形,當人馬到達后,就已做好渡河準備。
但恐被羌人截擊,并分派隊伍搶先渡河,渡河后再安營置陣。
到了天亮之時,趙充國軍已安置完畢,于是大股部隊以此渡河。
當時有小股羌人騎兵襲擊,趙充國提出,部隊剛渡河還需休整。
這些騎兵只需消滅即可,為防止是誘兵之計謀,不可追擊。
并提出警戒與休整相結合的方法,采取固守策略,面對小股西羌軍不為所動。
西羌軍多次攻敵未果,軍心逐漸渙散,內亂漸起。
隨后,西羌首領轉向襲擊漢軍糧道,趙充國之子趙卬便由陸路運糧更改為水路運糧。
同時趙充國采用穩扎穩打的戰術逐漸推進,待趙充國攻入湟中后,采取攻心為主,用兵為輔的策略。
如,趙充國告訴西羌各族首領,漢軍前來只誅殺有罪之人,而不殺無罪之人。
如果有罪之人幫助抓捕犯罪之人,不僅可以得到賞錢還能和家人團聚。
另一方面,宣帝已征調六萬軍隊準備兵發西羌,而辛武賢上奏提出以逸待勞策略。
先擄掠西羌人部份部族的家人,等到秋冬之后,西羌自會瓦解。
隨后,宣帝把這封奏疏交給趙充國,讓他與了解羌人情況的校尉及士兵進行討論。
趙充國與長史董通年上書進諫,認為匈奴將與羌族聯合進軍侵擾。
到時西域與漢朝的交通要道則會被阻斷,所以邊境地方的兵力勢必需要調集起來。
同時,趙充國提出,部分部族只是被脅迫起兵的。
而建議漢宣王嚴懲主謀者,寬恕脅從者的建議,提出以安撫為主,用兵為輔的分化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