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將他的上書發給群臣議論,群臣不接受趙充國的提議。
于是宣帝任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發璽書嘉納其策。
同時發書給趙充國,指責他遲遲不肯用兵,并告訴他朝廷已按辛武賢之策行動,命令他帶兵擾亂敵軍。
“神爵元年六月二十八日,趙充國再次上疏陳述戰略部署的得失利害,希望漢宣帝能夠收回成命。”
“漢宣帝接到奏書后自覺理虧,便收回了成命。”
“同年七月,趙充國則趁西羌疏于戒備之際發起襲擊,讓羌軍防守不及。”
“羌人大為驚恐,紛紛棄輜重糧草而逃。”
“而后趙充國又命令軍隊慢行驅趕羌人避免其反擊,西羌軍大敗。”
“戰后,趙充國立即將大軍開至羌游牧地區,采用分化制度。”
“分化出西羌內部分愿意歸降的部族,并承諾給予他們獎勵。””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同時,趙充國下令不得燒毀住所、損害農牧。””
“不久后,西羌軍被分化,西羌殘部逐漸退守到青海路以西之外。””
“而罕部的羌人聽聞趙充國的事跡后派來首領表示原意歸還土地。”
“趙充國將此事匯報給漢宣帝后與諸將商量此事,但手下將士多說不可放此人歸去。””
“但是趙充國還是將罕部首領歸還,并表示以求自安,不是為國家忠心策劃。”
“不久后,漢朝給予回復,命令罕部首領將功贖罪,罕部率軍而降。”
“湟中捷報傳入京師之后,恰逢趙充國腸胃和腿部染疾。””
“漢宣帝便給趙充國下了一道召令要求他專心養病,并命令辛武賢作為破羌將軍掃平剩余羌軍。”
“但是趙充國還是給漢宣帝上書,提出政治分化已有成效。”
“不需要再耗費兵力和資源來進行殺伐,多采取安撫為主即可,并在奏書中提出了屯田策。””
“當時,羌族投降者多達數萬,趙充國意料到其必定自行瓦解。”
“便意圖讓騎兵解散,讓士兵屯田,等待敵人自行瓦解。”
“但奏書還未呈上,趙充國就收到了命令其進兵的璽書。”
“其子趙卬聽聞后大為驚懼,并派人勸告趙充國,即使戰敗也可保全將軍之位。”
“但是不符合皇帝的心意,那可能就無法保全性命了,那也就無法保證國家安定了。”
“趙充國卻提出,如果早早聽從自己之言,便不會有嚴重的羌患爆發。”
“并且相信圣明的君主是值得他進忠直言的,于是趙充國在奏上提出了屯田策。”
“趙充國在奏書中指出,軍隊是為宣揚皇帝恩德、也是除去禍患的工具。”
“對外使用軍隊得當,那么國內就會有祥瑞產生,必須慎重對待。”
“湟中地區尚有大量未被開墾的羌人故田和公田,開展罷騎屯田能夠節省開支并積攢實力。”
“如此一來,羌人將不攻自潰。”
“并指出屯田有十二個好處,提出過早出兵則會失去這些好處。”
“但是趙充國的主張被群臣責難,不久,在趙充國他的堅持下,朝臣們逐漸改變了觀點。”
“宣帝也下令詢問如何應對羌人的進攻,趙充國回答,部分羌人內部已經開始出現叛亂,到明年即可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