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弇用他所設下的計謀,讓張步先來攻打他們,就在對方進入漢軍陣營中的時候,他才自己率領軍隊沖出大帳。
隊伍分成兩隊,將敵軍的前后截斷了。
而張步前部分的隊伍已經被漢軍給包圍了,根本不可能逃脫。
這時耿弇又派人從其他位置對他的軍隊進行攻打,張步雖然在人數上有很大的優勢,但是也沒能成功抵御住他們的進攻。
“耿況得知耿弇的請求后感到不安,于是派耿弇的弟弟耿國前去洛陽。”
“劉秀準奏,封耿況為隃糜侯,并命耿弇與建義大將軍朱祐、漢忠將軍王常等人攻擊望都縣和故安縣。”
“最終十幾個營的農民起義軍,全部被殲滅。”
“建武五年,彭寵被殺。”
“不久,耿弇與大司馬吳漢受命一同進攻富平和獲索的兩處農民起義軍,并取得勝利,四萬余人投降。”
“建武五年,劉秀下令讓耿弇繼續征剿張步。”
原文在六#9@書/吧看!
“耿弇組織降卒,率領騎都尉劉歆、泰山郡太守陳俊向東挺進。”
“張步聽聞后派大將軍費邑駐軍歷下邑,同時分兵駐扎祝阿邑,并在泰山郡鐘城邑設立數十軍營,準備迎擊耿弇。”
“耿弇渡過濟河,先后攻下祝阿邑、鐘城邑,而后兵峰直指費邑弟弟費敢鎮守的巨里縣。”
“他宣布三天后進攻巨里縣,引誘費邑帶兵支援。”
“待費邑前來救援后,耿弇登高指揮,斬殺費邑,并將其首級展示給巨里城中的守軍。”
“城內守軍驚慌不安,費敢率領眾人出城,歸附張步。”
“隨后,耿弇繳獲軍需,縱兵追擊,平定濟南郡。”
“當時張步定都于劇縣,并分兵鎮守西安、臨淄。”
“耿弇進抵二城之間的畫中城后,認為西安雖小卻堅固難攻,臨淄雖大卻易攻。”
“于是采用了聲東擊西的策略,聲稱要攻打西安,卻在五天后,攻占了臨菑城。”
“不久,張步率軍抵達臨淄城東,耿弇故意顯得弱勢,以誘敵深入。”
“張步于是直接攻擊耿弇的營地,與劉歆等展開激烈戰斗。”
“隨后耿弇率領精兵從側面突襲,擊潰了張步的軍隊,并于次日再次取得勝利。”
“耿弇判斷張步已兵困將退,于是事先在左右兩翼布下伏兵,等待張步撤軍時。”
“兩翼伏兵突然襲擊,將張步的軍隊追至鉅昧河邊。”
“張步的軍隊傷亡慘重,退回劇縣,耿弇繳獲輜重車二千余輛。”
“不久,劉秀親自到臨淄勞軍,群臣集會,劉秀將耿弇比作韓信,贊揚他有志者事竟成。”
“隨后,耿弇繼續追擊張步,張步最終逃至平壽縣,脫去上衣背負斧頭立于軍門外請降。”
“耿弇將他送到劉秀那里,自己則帶領軍隊進城,繳獲了七千多輛輜重車,并將投降的士卒送回故鄉。”
“此后,耿弇率軍抵達城陽縣,使五校的余黨紛紛歸降,平定了全部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