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字文淵,遠祖是戰國后期趙國名將趙奢。
因號稱馬服君,后世子孫便以馬為姓。
在西漢武帝時,馬援的先祖從邯鄲遷至茂陵。
馬援的曾祖父是重合侯馬通,因受哥哥牽聯被殺。
此后,馬援的祖父、父親兩代人,沒有再擔任高官。
馬援有三個哥哥,馬況、馬余、馬員,他們在王莽執政時都是朝中官員。
“馬援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從小就志存高遠。”
“但因為不喜歡學詩作賦,想辭別哥哥馬況前往邊郡去耕作、放牧。”
“馬況去世后,馬援遵從儒家禮教,為哥哥服喪一年,敬事寡嫂。”
“后來,在擔任郡府督郵時因私放囚犯,馬援逃亡北地以放牧為生。”
“因在當地頗有聲望,有數百戶賓客愿意跟隨馬援;”
“且因經營得當,馬援家畜成群、糧食滿倉。”
“馬援將這些都分送給故舊、賓客,自己依舊過著簡樸的生活。”
“王莽新朝末年,馬援被任命為新成大尹。”
“王莽敗亡后,馬援與哥哥馬員一起放棄太守職務,避亂涼州。”
“因馬援有才,割據隴西的隗囂任命馬援為綏德將軍。”
“當時,隗囂想歸附在蜀地稱帝的公孫述,因馬援與公孫述是街坊,關系親近,所以派馬援前往蜀地聯絡。”
“馬援本想以老友身份會見公孫述,但公孫述接見馬援時戒備森嚴,一點不念當年之情。”
“因此,馬援認為公孫述只會做一些表面文章,不是一位明君;”
“便辭別公孫述,返回隴西,讓隗囂不要考慮公孫述,可以考慮向劉秀稱臣。”
“建武四年冬天,馬援帶著隗囂的書信前往洛陽。”
“劉秀像多年未見的老友一樣接見馬援,二人相談甚歡。”
“于是,馬援認定劉秀是一位有道明君。”
“劉秀也很欣賞馬援,讓馬援隨自己南下巡狩,又任命馬援為待詔,之后還派專人護送馬援返回隴西。”
“馬援回到隴西后,在隗囂面前對劉秀推崇備至。”
“隗囂便決定向劉秀稱臣,還安排馬援把長子隗恂送往洛陽做人質。”
“馬援便乘此機會再赴洛陽,歸順了劉秀。”
“此時,隗囂采納部將王元的建議,想依靠地勢的優勢,割據一方,且不聽馬援的勸告,發兵抗拒漢軍。”
“馬援怕劉秀猜忌自己,便上疏朝廷,提出愿意獻上剿滅隗囂的計策,然后歸隱田園。”
“之后,劉秀下詔令馬援為先導,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先去離間隗囂的黨羽。”
“建武八年春,劉秀派中郎將來歙襲擊略陽,來歙斬殺守將金梁,據城死守。”
“閏四月,劉秀親征隗囂。”
“大軍達到漆縣,眾將領怕皇上率軍深入,恐有不測。”
“馬援聚米為山,推演雙方形勢和進軍路線。”
“劉秀按照馬援的推演進軍,大敗隗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