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景擅自征發邊疆各郡騎兵部隊的精銳,為己所用。”
“彈劾竇氏兄弟的奏章都被擱置下來,得不到答復。”
“尚書何敞密奏,大將軍竇憲在漢章帝駕崩后不久,辭去高位,讓人欽佩。”
“可是國喪尚未告終,竇憲卻改變了態度。”
“如今竇氏兄弟都在朝廷專權,竇憲掌握全國的軍隊,竇篤、竇景統領宮廷禁衛部隊。”
“他們苛刻暴虐、役使百姓、生活奢侈無度、濫殺無辜,引起百姓和朝臣們的非議。”
“竇氏兄弟中,只有駙馬都尉竇瓌喜好儒家經書,潔身自好。曾多次請求從高位退下。”
“何敞建議竇太后與竇瓌商議,考慮如何能夠既維護江山社稷,又保證竇氏家族的安穩。”
“竇憲得知后,讓太后將何敞調離京城,出任濟南國太傅。”
“永元二年,竇憲派副校尉閻盤率領騎兵兩千多人襲擊北匈奴在伊吾的守軍,重新占領該地。”
“車師國深感震恐,前、后王均派遣王子到漢朝充當人質,依附于漢朝。”
“竇太后下詔封竇憲為冠軍侯,竇篤為郾侯,竇景為汝陽侯,竇瓌為夏陽侯,竇憲不肯接受賜封。”
“不久后,竇憲出京屯駐涼州。命侍中鄧疊任征西將軍,充當副統帥。”
“北匈奴單于因漢朝遣回他送去做人質的弟弟,于是派遣使者到邊境表示臣服,并請求入京朝見。”
“竇憲派班固、梁諷前往迎接。恰逢南匈奴單于再度上書請求消滅北匈奴,竇憲便派左谷蠡王師子等人率領八千騎兵出兵雞鹿塞,襲擊北匈奴單于。”
“大軍夜間到達,向北匈奴單于發動圍攻。北匈奴單于受重傷,僅得活命。”
““漢軍俘虜了北匈奴王后及其子女五人,斬首八千人,生擒數千人。”
“永元三年,竇憲因北匈奴力量微弱,想趁勢消滅它。”
“二月,他派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帶兵出居延,在金微山包圍了北匈奴單于,俘虜了北匈奴單于之母閼氏,斬殺五千多匈奴人。”
“北匈奴單于逃走,不知去向。漢軍出塞五千余里,自漢出師以來,從未到達過如此遠的地方。”
“從此后,匈奴勢力被徹底擊潰。”
“竇憲立下大功后,威名大震。”
“他以耿夔、任尚等人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為他撰寫文章。”
李清照:州刺史、郡太守和諸縣縣令,大多由竇氏舉薦任命。
這些人搜刮官吏百姓,一起貪污賄賂。
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彈劾了一批郡守,因受牽連被貶或被免職的官員有四十多人。
竇氏兄弟對此十分怨恨,但由于袁安、任隗二人一向行為高尚,聲望甚重,因此也無法加害于他們。
尚書仆射樂恢,監察檢舉,鐵面無私,竇憲等人對他很是厭惡。
樂恢上奏道,竇憲等人作為漢和帝的舅舅,不應掌控中央大權。
漢和帝應該為了大義令竇憲等人放棄權力,竇憲等人也應該主動引退。
奏章呈上后,未被理睬。于是樂恢稱病,上書請求退休,返回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