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字文遠,雁門郡馬邑人,祖先為提出馬邑之謀的聶壹,其家族為了避禍改姓為張。
張遼年輕時擔任過郡吏,東漢末年時,并州刺史丁原因為張遼勇武過人,召他擔任從事,此后派他率兵前往京都。
大將軍何進派他到河北招募士兵,張遼率領一千多人返回,正趕上何進被殺,張遼就帶著士兵歸附于太師董卓。
“董卓被刺殺后,張遼又率軍歸附溫侯呂布,升任騎都尉。”
“呂布被董卓殘部李傕擊敗后,張遼跟隨呂布逃往徐州,擔任魯國國相,當時他只有二十八歲。”
“建安三年呂布派人前往河內郡購買馬匹,徐州牧劉備的士兵將這些馬匹搶走。”
“同年四月,呂布派遣張遼同中郎將高順攻擊劉備,曹操派遣將領夏侯惇支援,張遼、高順二人將夏侯惇擊敗,并于同年九月攻破沛城,俘獲劉備的妻子兒女。”
“同年十二月,曹操在下邳擊敗呂布,張遼率部眾歸降曹操,曹操任命他為中郎將,并賜與他關內侯的爵位。”
“建安五年白馬之戰中,張遼同關羽一起對戰太尉袁紹大將顏良,并將其擊敗。”
“張遼在這之后又數次立下戰功,升任裨將軍。”
“袁紹被打敗后,張遼奉命討伐魯國下屬諸縣。”
“建安六年九月,張遼和夏侯淵將泰山賊昌豨包圍在東海郡,圍困了幾個月,軍中糧食即將吃完,將領們都商議返回。”
“張遼向夏侯淵表示,昌豨現在處于猶豫的狀態,自己打算親自勸降他。”
“隨后張遼派人前往傳話,假稱曹操有命令讓張遼宣布。”
“昌豨聽到后從城上下來會見張遼,張遼向他表示先歸附曹操的人有大賞,昌豨表示自己愿意投降。”
“隨后張遼孤身登上三公山,前往昌豨的家中,拜見其妻子兒女。”
“昌豨見狀非常高興,便隨張遼一起去見曹操。”
“曹操讓昌豨先回去,待昌豨走后,曹操責備張遼的行為,認為大將不應該做出這種行為。”
“張遼表示謝罪,表示自己假借曹操的威信,昌豨一定不會加害自己。”
“建安七年,張遼在黎陽討伐袁譚、袁尚有功,曹操任命其為中堅將軍。”
“此后張遼跟隨曹操攻擊據守鄴城的袁尚,久攻不下。”
“曹操率軍返回許昌,張遼同將領樂進奉命討伐陰安,攻克陰安后,張遼將當地民眾遷徙到黃河以南地區。”
“建安九年,張遼再次跟隨曹操攻打鄴縣,攻破鄴縣后。”
“張遼單獨被派往趙國、常山一帶,招降太行山賊寇以及黑山軍的孫輕等人。”
“次年張遼隨曹操攻打袁譚,擊敗袁譚后,張遼奉命前往海濱,擊敗遼東公孫度委任的營州刺史柳毅,此后又聯合廣平太守何夔平定了矣平的從錢等人。”
“建安十一年,張遼返回鄴城時,曹操親自出來迎接他,并同他一起坐車而回,此后任命張遼為蕩寇將軍。”
“同年,張遼跟隨曹操攻擊荊州,張遼先后平定江夏諸縣,回軍駐扎在臨潁,被封為都亭侯。”
李白:建安十二年曹操打算征討柳城,張遼向曹操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