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令二將為前鋒,侄兒陶輿為左翼,向杜弢發起進攻并將其擊敗。
建興元年,荊州刺史周覬被杜弢圍困在潯水城,陶侃派部將明威將軍朱伺率軍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
陶侃判斷杜弢一定會偷襲武昌,于是讓朱伺從小路回武昌等候,杜弢果然攻城,陶侃命朱伺迎戰,大破杜弢,杜弢逃回長沙郡。
“周覬從潯水出發,前往豫章郡投靠征討都督王敦,王敦留下周覬。”
“陶侃派軍事參軍王貢向王敦呈捷報,王敦認為沒有陶侃會失荊州,于是上表推薦并任命陶侃為荊州刺史,駐防沔江。”
“擊敗杜弢后,陶侃又派朱伺等人消滅了江夏亂賊。”
“賊寇王沖自封為荊州刺史,占據江陵。”
“王貢回到竟陵,假傳陶侃的命令,任命兵變首領杜曾為前鋒大都督,讓他攻擊荊州兵變首領王沖,杜曾斬殺了王沖,收降了他的部下。”
“陶侃召見杜曾,杜曾未去晉見,王貢怕假傳命令的事情敗露會獲罪,就和杜曾一起反叛了,兩人聯合進攻陶侃。”
“王貢先后擊敗了陶侃的參軍鄭攀與明威將軍朱伺,陶侃準備移師退守,部將張奕認為敵兵將至時移軍對大家不利,陶侃于是按兵不動。”
“沒過多久,王貢軍到達,陶侃大敗,朱伺苦戰,陶侃才僥幸脫險。”
“張奕投奔叛軍,陶侃也因這次失敗被免去官職,王敦推薦他以平民的身份任職。”
“建興元年,陶侃再率尋陽太守周訪等人攻擊叛軍首領杜弢,擊敗杜弢。”
“陶侃部下佐史向王敦陳述陶侃的功勞以及品德,認為朝廷城防無患,陶侃功不可沒。”
“建興二年,杜弢的部將王真襲擊陶侃所在地林障,陶侃不能抵御,逃至灄中,周訪救援陶侃,擊敗了叛軍的進攻。”
“建興三年,王敦多次派陶侃、甘卓等人討伐杜弢,杜弢的將士傷亡慘重,他向司馬睿請求投降,司馬睿不準。”
“杜弢寫信給南平太守應詹讓他顧念昔日的情誼,替他向盟主說明自己的誠心。”
“應詹把杜弢的信轉呈給司馬睿,司馬睿派南海太守王運前往接受杜弢的投降,赦免了杜弢的罪行,任命他為巴東郡監軍。”
“建興三年二月,杜弢接受朝廷任命后,仍有將領不斷地攻打他,杜弢憤怒,于是殺死王運再次反叛。”
“杜弢派部將杜弘、張彥斬殺臨川內史謝摛,接著攻陷豫章。”
“三月,周訪打敗叛軍,斬殺張彥,杜弘逃往臨賀郡。”
“陶侃奉命再度與杜弢交戰,杜弢命部將王貢率精兵直逼武昌。”
“陶侃派鄭攀及伏波將軍陶延連夜進軍巴陵,大敗王貢,王貢退回湘城。”
“此時,叛軍內部發生矛盾,杜弢疑心張奕而殺了他,叛軍軍心動搖投降的人增多。”
“當王貢再向陶侃挑戰時,陶侃借機勸說他不要跟杜弢這樣的小人胡為,并剪下頭發作為盟誓的信物,王貢遂向陶侃投降。”
“陶侃率軍攻克長沙,俘獲了杜弢部將的毛寶、高寶、梁堪后回師,杜弢逃走,在途中逝世。”
“建興三年,陶侃打敗杜弢后,乘勝進軍攻打杜曾,對杜曾有點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