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濟年少時就父母雙亡,居喪期間盡孝守禮,侍奉兄姊,以和藹恭敬的品行受到時人的稱贊。
后經過族叔檀憑之引薦,進入謝玄北府兵中劉裕的軍營。
當時正值東晉權臣桓玄把持朝政大權,廢黜了晉安帝,并自己稱帝,建國號楚。
元興三年二月,檀道濟跟隨劉裕于京口舉行起義。
劉裕以打獵為名,暗中聯絡聚集北府兵兵將,斬殺了桓修、桓弘等桓玄親信。
劉裕被推為盟主,傳檄四方,檀道濟也由此邁入劉裕麾下。
“京口起義后,檀道濟及其兄長均跟隨劉裕起兵平定京城,討伐桓玄。”
“檀道濟任征西將軍,并同在劉裕建武將軍府中參謀軍事,在討平魯山之役中。”
“檀道濟擒獲桓振,升任為輔國將軍、南陽太守,同時由于輔佐舉義建有功勛,封為吳興縣五等侯。””
“義熙六年,劉裕帶兵北伐南燕,而盧循乘機起兵反叛,一時之間,眾多賊寇也紛紛響應。”
“郭寄生等即聚集在作唐縣作亂,檀道濟遂被劉裕任命為揚武將軍,天門太守,率軍平定了叛亂。”
“之后,跟隨劉道規討伐桓謙、茍林等,檀道濟為激勵文武官員,沖鋒時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當徐道覆進逼京城時,劉道規親自領兵作戰,而檀道濟在其中立下戰功最多。”
“不久升遷為安遠護軍、武陵內史,又任太尉參軍,官拜中書侍郎。”
“同時因前后的功勞封爵為作唐縣男,食邑四百戶,并補官太尉主簿、咨議參軍。”
“劉裕長子劉義符任征虜將軍鎮守京口時,還任檀道濟為司馬、臨淮太守,后又升遷為世子征虜將軍司馬,加冠軍將軍。”
“義熙十一年,檀道濟還參加了進攻襄陽、平定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的作戰。”
“義熙十二年,檀道濟被任命為先鋒,隨劉裕北伐后秦,一路從淮河、肥水出發,其大軍所到之處,全部告捷。”
“徐州刺史姚掌獻出項城投降于檀道濟,各城也都紛紛望風而降,惟獨新蔡太守董遵不肯屈服。”
“檀道濟攻下其所守城池,擒獲董遵,并殺之。”
“之后又進兵攻克許昌,抓獲后秦寧朔將軍、潁州太守姚坦以及大將楊業。”
“不久,劉裕所率晉軍即攻占了后秦陽城、滎陽,大軍推進到到成皋。”
“當時鎮守洛陽的后秦征南將軍陳留公姚洸派遣信使向長安求援。”
“然而后秦軍中司馬姚禹暗中和檀道濟交結,幫助檀道濟一路攻池掠地,進逼洛陽。”
“俘獲后秦兵士四千余人,有人建議將俘虜全部活埋,堆起一座山丘。”
“但檀道濟認為討伐罪人,安撫平民,才是現在該做的事情。”
“便將被俘兵士全部釋放,遣送回家,也因此讓夷族和漢族都非常感激高興,紛紛前來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