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檀道濟與沈林子率軍渡過黃河,攻下襄邑堡,然后到蒲坂攻打并州刺史尹昭。
但沒有成功,檀道濟便聽從沈林子的建議,與振武將軍王鎮惡匯合,集中力量攻下潼關,大敗姚紹。
長安平定之后,檀道濟被任為征虜將軍、瑯琊內史。
劉義符將去鎮守江陵,又任檀道濟為其西中郎司馬、持節、南蠻校尉。
并加號征虜將軍,升遷為宋國侍中,兼任世子中庶子、兗州大中正。
元熙二年六月丁卯日,劉裕稱帝,改國號為宋,是為宋武帝,降封司馬德文為零陵王,東晉滅亡,改元永初。
檀道濟被封為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主管石頭城防務,準許不用通傳即可進入宮廷。
又因其有輔佐開國之功,封為永修縣公,食邑二千戶,位列丹陽尹。
其后檀道濟又出任為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鎮守廣陵,監管淮南各路軍隊。
永初三年,宋武帝劉裕身體不適,護軍將軍檀道濟同長沙王劉道憐、司空徐羨之、尚書仆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一起進宮侍奉劉裕就醫吃藥。
不久,劉裕病重,賜予檀道濟可帶寶劍披甲胄的護衛軍士二十人。
并遺命司空徐羨之、尚書仆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及護軍將軍檀道濟四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太子劉義符。
景平元年,劉義符登基,是為宋少帝,而北魏乘宋武帝新喪之際,發兵南進,攻略宋地。
于東陽城包圍了青州刺史竺夔,劉義符下詔加封檀道濟為使持節、監征討諸軍事,率軍前往東陽馳援。
但還未等檀道濟軍隊到達,北魏軍隊已燒掉營房、焚毀攻城器具逃走。
檀道濟本要出城追擊,卻因城內無糧,只得打開糧窖取出陳年之谷以充軍糧。
然而糧窖深達數丈,等到將稻谷碾成米,已經過去了一夜,北魏兵早已逃遠,無法再追。
檀道濟只能作罷。之后,檀道濟回師鎮守廣陵。
劉義符登基后,在為其父守喪期間,行為舉止違反禮儀,喜歡與左右侍從嬉戲游樂,沒有節制,令朝臣大失所望。
“景平二年,司空徐羨之等人密謀廢黜少帝劉義符,而依次立為帝的人是劉裕次子廬陵王劉義真。”
“但劉義真性格輕浮不穩,與徐羨之等人不合,于是徐羨之等人決定先廢劉義真為庶人。”
“并告訴了檀道濟,檀道濟提出異議,屢次勸阻徐羨之,均不被采納。”
“之后,徐羨之等人以國訃為托辭讓檀道濟入宮守衛朝堂,等其到建康后,徐羨之才把廢立皇帝的密謀告訴他。”
“在準備廢黜少帝的前一晚,檀道濟進入領軍府跟謝晦同宿,謝晦整晚驚恐不安,難以入睡,而檀道濟卻倒頭即入夢鄉,謝晦對此非常佩服。”
“當時劉義符在龍舟上游玩入寢,天亮后,檀道濟等人帶兵殺入,殺死少帝身邊的兩名侍從。”
“將酣睡中的劉義符帶到岸上,收取其印璽,群臣拜辭后,送于東宮,后以張太后的名義廢其為營陽王。”
“不久,徐羨之、檀道濟等人擁立劉裕三子劉義隆為帝,是為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