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后,義陽鎮的糧食供應變得充裕。梁武帝因此經常表彰陳慶之的功績。”
“陳慶之還上表請求將南司州精簡為安陸郡,并設立上明郡。”
“南梁大同元年二月,陳慶之率軍攻打東魏,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展開戰斗。”
李白:梁軍將領李洪芝和王當伯攻破了平鄉城,入侵了豫州境內。
堯雄設下伏兵進行截擊,生擒了李洪芝、王當伯等人,并俘獲了大量敵軍士兵。
陳慶之隨后率軍逼近豫州城,堯雄出戰,他的部隊所向披靡。
盡管自己身受兩處傷勢,但士氣更加旺盛。
最終,陳慶之的軍隊戰敗,他拋棄了輜重物資而逃離戰場。
隨后,陳慶之再次圍攻南荊州。
堯雄認為白茍堆是梁朝北方的重要據點,目前正值其空虛之際,如果能夠趁機攻克白茍堆。
陳慶之一定會聽說我軍進攻白茍堆的消息,從而解除對荊州的圍困。
基于這個判斷,堯雄率軍進攻了白茍堆,果然在陳慶之趕到之前攻陷了白茍堆。
并俘獲了南梁鎮將茍元廣和兩千名士兵。陳慶之再次遭遇失敗后撤退。
南梁大同二年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領七萬人進攻楚州,俘虜了楚州刺史桓和。
侯景乘勝繼續向淮上進軍,并寫信勸陳慶之投降。
梁武帝派遣侯退、夏侯夔等人前去增援,他們的軍隊到達黎漿時,陳慶之已經擊敗了侯景。
當時正值大寒雪天,侯景放棄了輜重物資逃離,而陳慶之則收復了這些輜重物資并返回,同時被授予仁威將軍的稱號。
同年,豫州發生了嚴重的饑荒,陳慶之打開糧倉,分發糧食救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
一支由李升等800多名豫州百姓組成的代表團請求為陳慶之立碑頌揚他的功德,梁武帝下詔批準了這個請求。
南梁大同五年十月,陳慶之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梁武帝對他忠誠職守、卓越戰功和出色政績予以高度評價,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并賜予一部鼓吹。
此外,梁武帝還下詔令義興郡為他的喪事派遣五百人參與葬禮儀式。
陳慶之的長子陳昭繼承了他的職位,成為家族的繼承者。
陳慶之坐鎮江淮期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鼓勵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以恢復地區的繁榮。
尤其注重發展邊境城市的生產,以增加財政收入和府庫的積累。
當豫州發生饑荒時,陳慶之采取了積極的行動來幫助災民。
他開倉放糧,為災民提供食物救濟,使大部分的災民能夠度過饑荒,緩解了災區的困境。
由于陳慶之的善政和救濟行動,以李升為首的八百多名豫州百姓。
請求為陳慶之樹立碑文,以頌揚他的德政和功績,受到百姓的贊揚和感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