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魏濟陰王元暉業率領兩萬羽林軍前來支援,在考城駐扎。
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密。陳慶之命令部下在水面筑壘。
最終攻陷了考城,全殲了兩萬敵軍,俘虜了元暉業,并繳獲了7800輛戰車。
陳慶之攻占睢陽后,繼續西上攻擊滎陽。
然而,魏軍在滎陽和虎牢地區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滎陽城堅固,加上魏軍兵力強大,陳慶之無法攻破城池。”
“同時,魏將上黨王元天穆率領大軍前來增援,并派遣爾朱吐沒兒領導胡騎和魯安率領步騎增援楊昱。”
“魏軍總兵力達到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
“面對如此困境,梁軍士兵感到恐慌。”
“然而,陳慶之以鼓舞士氣的方式給他們帶來了勇氣。”
“他解下馬鞍喂馬,并告訴士兵們,敵人的兵力遠遠超過他們,但只要攻破敵人的城壘,勝利就在眼前。”
“他呼吁士兵們不要相互猜疑,而是團結一致,避免在平原上與敵騎兵交戰。”
“在他的激勵下,梁軍全體登上了城墻,最終攻占了滎陽并俘虜了楊昱。”
“隨后,元天穆等魏將圍城,陳慶之率領三千精騎背水一戰,擊破了元天穆的圍攻,并迫使魯安投降。”
“陳慶之收繳了滎陽的儲備物資,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
“他隨后進攻虎牢,爾朱世隆逃離城池,梁軍俘虜了魏東中郎將辛纂。”
“在此次戰斗中,梁軍取得了重大勝利,攻破了滎陽和虎牢,并擊敗了魏軍的大軍。”
“魏孝莊帝元子攸被迫撤退至長子,元顥進入洛陽,魏臨淮王元彧和安豐王元延明等百官迎接了他的到來。”
“元顥改元大赦,封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并增加了他的封邑。”
“隨后,上黨王元天穆等魏將率領大軍攻占大梁,陳慶之率軍前來掩擊,魏軍紛紛投降。”
“元天穆率少數騎兵逃往北方,費穆攻占虎牢。”
“陳慶之繼續進攻大梁和梁國,都成功占領。”
“梁武帝得知這一消息后,再次發出詔書對陳慶之進行嘉勉。”
“在南梁大通元年十二月,梁武帝任命陳慶之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
“當時,有一名妖僧自稱天子,并得到當地豪強蔡伯龍的響應,他們聚集起三萬人的勢力,攻陷了北徐州。”
“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逃跑,而鐘離太守單希寶則被害。”
“梁武帝下詔命令陳慶之前去討伐,并親自到白下城為他送行。”
“陳慶之接受命令出發后,僅用了十二天的時間就斬殺了蔡伯龍和妖僧強,并將他們的首級送到建康。”
“在南梁大通二年,梁武帝將陳慶之任命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職位維持不變。”
“陳慶之上任后,先是圍攻了懸瓠,擊敗了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云寶于溱水。”
“并在楚城中擊敗了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和梁州刺史司馬恭。”
“陳慶之隨后減免了義陽鎮的兵役,并停止了水運補給,使江湘諸州得以休養生息,并開墾了六千頃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