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紹宗年輕時身材魁偉,沉默寡言,但膽略過人。
他因北方局勢混亂,攜帶家眷前往晉陽,投奔表親爾朱榮,受到爾朱榮的重用。
永安元年,爾朱榮率軍進入洛陽,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帝,是為北魏孝莊帝。
他打算趁百官迎拜新帝之時,全部予以誅殺。
“慕容紹宗極力勸諫,認為無故誅殺朝臣,恐失天下所望。”
“爾朱榮不聽,在河陰大肆屠殺百官,造成河陰之變。”
“永安二年,慕容紹宗因軍功被封為索盧縣子,不久又進爵為縣侯。”
“他隨軍平定羊侃、邢杲,升任并州刺史。”
“建明元年,孝莊帝誅殺權臣爾朱榮,又命河西賊帥紇豆陵步蕃率部南逼晉陽,攻打其堂侄爾朱兆。”
“爾朱兆屢戰屢敗,遣使向高歡告急,請他出兵援助。”
“慕容紹宗極力勸阻,認為不能給高歡發展壯大勢力的機會,結果反被爾朱兆囚禁。”
“普泰元年,高歡在信都起兵,公開聲討爾朱氏,與其徹底決裂,并擁立宗室元朗為帝,是為北魏節閔帝。”
“爾朱兆任命慕容紹宗為長史、行臺,讓他率軍駐守壺關,以抵御高歡。”
“永熙元年,爾朱兆在韓陵之戰之戰中被高歡擊敗,因麾下士卒逃散,欲率輕騎西逃。”
“慕容紹宗命人豎將旗、吹號角,召聚逃散的士卒,整頓軍容,而后與爾朱兆撤回晉陽。”
“后來,高歡又立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北魏孝武帝。”
“永熙二年,高歡攻入晉陽,爾朱兆北逃途中自縊于赤谼。”
“慕容紹宗逃往烏突城,后見追兵追至,遂帶著爾朱兆的余部以及爾朱榮的妻小投降高歡。”
“高歡非常賞識慕容紹宗,保留其原有官爵,還經常讓他參預軍議。”
“天平元年,高歡將北魏國都遷到鄴城,命慕容紹宗與高隆之一同掌管府庫圖籍等事務。”
“是年,孝武帝與高歡決裂,逃奔關中依附宇文泰。”
“高歡另立宗室元善見為帝,是為東魏孝靜帝。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天平二年,宜陽百姓李延孫聚眾造反。”
“慕容紹宗被任命為西南道軍司,統率都督厙狄安盛,征討李延孫。”
“他討平叛亂,被任命為揚州刺史,不久又改任青州刺史。”
“當時,丞相府記室孫搴請托于慕容紹宗,想讓自己的哥哥擔任青州主簿,結果被慕容紹宗拒絕。”
“他懷恨在心,便向高歡誣告慕容紹宗,稱其有恢復祖業的野心。高歡遂將慕容紹宗召回朝中。”
“元象元年,河南地區寇盜蜂起,西魏將領獨孤信趁機進據洛州。”
“慕容紹宗率軍趕赴虎牢,與行臺劉貴等人擊退獨孤信,進爵索盧縣公。”
“他歷任度支尚書、晉州刺史、御史中尉。”
“武定二年,慕容紹宗出任徐州刺史,討平劉烏黑起義,擒殺匪首劉烏黑,后又升任尚書左仆射。”
“武定五年,高歡病逝,長子高澄接掌東魏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