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恭疑惑自己對皇上忠心耿耿,為什么皇上卻辜負自己,賜予毒酒。”
“蘭陵王妃認為可以去找皇上問清楚,但高長恭認為皇上不是是那么容易見到的。”
“于是喝下毒酒身亡,這時蘭陵王年僅三十余歲。”
“蘭陵王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即使得到一瓜數果,也必會同將士分享,所以深受將士愛戴。”
“作為混亂時期的皇親國戚,能夠做到沒有架子、與將士同甘共苦十分難得。”
“同時他為人寬宏大量,不計前嫌。”
“因其任瀛洲刺史之時,隨行參軍陽士深上表檢舉其貪污之事,令長恭免官。”
“后征討定陽之時,陽士深也在軍中,害怕受到報復,長恭為避免其過于憂慮。”
“于是找了個小借口,杖責其一十軍棍使之安心。”
“一次上朝歸來之時,仆從僅剩一人,其余不知所蹤,長恭一人獨歸府邸,對擅自離開的仆人未加懲罰。”
“武成帝贊賞其戰功,命賈護為其買妾二十人,蘭陵王卻只接受其中一人。”
“在其臨死之前,他將所持的大量債券都付之一炬。”
“即使是對自己的政敵,蘭陵王高長恭也做到了寬厚以待,對待下人,也寬厚仁慈。”
白居易:北周赴突厥之約發兵二十萬攻打北齊,洛陽危急,北齊武成帝高湛派蘭陵王高長恭和大將軍斛律光救援洛陽。
但北周兵力太盛,高長恭和斛律光也不敢直接與北周軍對上,于是高湛又召并州刺史段韶馳援洛陽。
等段韶到達洛陽,觀察北周軍形勢,領左軍與蘭陵王的中軍和斛律光的右軍對上北周軍。
不得不說,這三人一聯合,真的可抵千軍萬馬。
北齊軍且戰且退誘敵深入,蘭陵王高長恭領五百騎兵沖出北周軍的包圍圈,到了金墉城下。
當時,金墉城上的將士不認識甲胄在身的高長恭,自然不會響應高長恭。
于是高長恭脫下甲胄露出自己的面孔,城上的人才知道是蘭陵王來了。
于是派了弓箭手配合高長恭,金墉城得以解圍。
這一戰,北周軍慘敗,北齊大勝,武成帝高湛親自到洛陽犒勞將士。
而蘭陵王高長恭也在這一戰中一戰成名,將士們甚至為高長恭專門作《蘭陵王入陣曲》。
高長恭是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之子,所以對于高長恭來說,北齊的國事就是自己的家事,而對于自己的家事,不管危險不危險,不用想,直接上。
彼時的高長恭熱血沸騰,在國難面前,滿心赤誠的他不懼危險,迎難而上。
相信兩人在有這一段對話時,彼此都是赤城的,高緯對高長恭很關心和擔憂,甚至可能還有崇拜。
而高長恭對這個年輕的太子也是謙恭的、忠心的,他愿意對未來的皇帝盡忠,是那種不會權衡利弊的盡忠。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