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上高緯又聽到士兵們唱的《蘭陵王入陣曲》,便開始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他代之。
571年,蘭陵王高長恭率軍又數次擊敗北周軍,攻克數城,還俘獲了北周驃騎大將軍楊敷。
蘭陵王也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公、長樂郡公、高陽郡公等。
可惜,高長恭雖然屢獲戰功,但受到北齊后主高緯的猜忌卻愈加嚴重,而蘭陵王也察覺到了高緯對他的敵意。
為了免除猜忌,蘭陵王收受他人賄賂,希望以此保全性命,后又聽從他人建議稱病在家,不再過問朝政之事。
可就是如此的小心謹慎,蘭陵王依然沒有躲過高緯的迫害。
573年,北齊后主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蘭陵王,實則卻送來一杯毒酒。
蘭陵王對王妃鄭氏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為何要賜我毒酒,鄭氏回答說,為什么不親自去跟皇帝解釋呢,蘭陵王說,皇帝怎么可能會見我。
于是,萬念俱灰的蘭陵王飲鴆而死,年僅32歲,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戰場上,卻因為皇帝的猜忌而用一杯毒酒草草了結。
而失去蘭陵王高長恭的北齊后主高緯,自毀長城。
四年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率軍滅亡北齊,北齊后主高緯被俘賜死,年僅22歲。
“邙山之戰勝利,將士和民眾為歌頌蘭陵王的功緒和表達對蘭陵王的敬慕之情,集體創作了宏厚雄壯攸美動聽的《蘭陵王入陣曲》舞蹈者戴兇惡威嚴的面具。”
“身穿刺繡紅袍,腰系透雕金帶,手中執鞭,翩翩起舞。”
“此曲是悲壯激昂之作,得到一致好評。”
“此役之后,武成帝封賞蘭陵王高長恭為尚書令。”
“此后蘭陵王高長恭又歷任司州牧、青州刺史、瀛洲刺史。”
“河清四年齊武成帝高湛傳位于太子高緯,改年號為天統,群臣尊稱武成帝為太上皇帝,軍國大事全部向其奏報。”
“天統四年十二月初十,齊武成帝逝世,天統五年后主高緯改元武平。”
“后主武平二年,蘭陵王高長恭被任命為太尉,與段韶一起參加了周齊汾北之戰,征討柏谷,又攻定陽。”
“依段韶之計指揮齊車攻克定陽,擒周將楊敷。”
“并在段韶病后總領全軍,武平三年,封大司馬,武平四年,封太保。”
“前后以戰功封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北齊后主高緯性格懦弱,與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殘暴稍次之,但殺起自己的親人來,毫不手軟。”
“在定陽時,高長恭的幕僚相愿發現其有斂財行徑,推測其因為恐懼功高震主,用貪污這種事來降低自己的名聲,高長恭承認如此。”
“相愿卻表示,朝廷若是已經猜忌高長恭,那么就會因貪污的事為借口處罰他。”
“這樣做不是求福反而卻更是在招禍患。高長恭驚恐啼哭,跪下求相愿給想辦法。”
“相愿建議,因為其功勛卓著,威名太盛,最好裝病在家,不要理會政務。”
“高長恭決定采用,到了江淮有盜寇作亂的時候,害怕再被任命出征。”
“遺憾自己去年面目腫脹的病不復發,因此開始生病故意不治療。”
“武平四年五月,后主高瑋讓徐之范為蘭陵王高長恭帶來了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