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止,因此出現了許多名將。
在北周時期,皇室內部就出現了一位非常利害名將,人稱智勇冠世,攻戰如神,甚至將其比作方叔、召虎、韓信、白起。
可是這樣厲害的人物卻被自己的侄子害死!
假如他沒有被害的話,北周外戚楊堅根本就不敢篡位,也不會取得成功的。
此人名叫宇文憲,出身北周皇室,宇文憲是宇文泰的第五子。
宇文憲年幼時,與四哥宇文邕一起學習詩書,表現得很好。
北周建立后,宇文憲擔任益州總管、益寧巴瀘等二十四州諸軍事。
在任期間頗有政績,離任后蜀人非常懷念他,共立碑頌德。
“宇文憲出生,字毗賀突,代郡武川人。”
“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的異母弟,母為達步干氏。”
“少年時與宇文邕一起學習《詩經》、《春秋》,都能綜合要點,得其旨意。”
“西魏恭帝元年,晉封安城郡公。”
“孝閔帝宇文覺即位后,授任他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明帝宇文毓即位,授任大將軍。”
“武成初年,被任命為益州總管兼益、寧、巴、瀘等二十四州諸軍事及益州刺史,晉封齊國公,食邑一萬戶。”
“當初,在平定蜀地之后,宇文泰認為那里形勢險要,不愿讓老將去鎮守,想在兒子們中挑選人選。”
“遍問宇文邕以下,誰能當此重任。”
“大家還沒有來得及回答,而宇文憲首先請命。”
“宇文泰十分高興,但由于宇文憲年齡還小,沒有派他。”
“明帝遵照宇文泰的從前意思,所以讓宇文憲前往蜀地任職。”
“宇文憲當時十六歲,善于安撫駕馭部屬,留心治理之術,訴訟集中在一身,而理政不見疲倦。”
“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稱頌他的功德。不久升任柱國。”
“保定年間,宇文憲被征召回京,任雍州牧。”
“晉公宇文護東伐北齊時,以尉遲迥為先鋒,包圍洛陽。”
“宇文憲與達奚武、王雄等人屯兵邙山。其他各軍分守險要。”
““北兵數萬人,突然從北周軍后面殺出,各軍驚恐,紛紛潰散。”
“只有宇文憲與王雄、達奚武率兵抵擋。”
“王雄被齊軍殺死,三軍震恐。”
“宇文憲親自督率激勵,軍心才安定下來。”
“當時宇文護執掌大權,對他十分信任,賞罰之事,都得以參與。”
“天和三年,任命宇文憲為大司馬,兼任小冢宰,仍擔任雍州牧。”
“天和四年,北齊將領獨孤永業前來侵犯,強盜殺死孔城防主能奔達,據城響應齊軍。”
“詔命宇文憲與柱國李穆率兵從宜陽出發,修筑崇德等五城,切斷齊軍運糧通道。”
“北齊將領斛律光率軍四萬,在洛水以南筑起營壘。”
“天和五年,宇文憲涉過洛水進攻齊軍,斛律光逃走。”
“宇文憲追擊到安業,多次交戰后才回來。”
“同年,斛律光又率大軍在汾水北岸修城,向西直到龍門。”
“天和六年,派宇文憲率兵二萬,從龍門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