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六旬的高颎被罷免了上柱國、尚書左仆射的官職,成為隋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退居齊國公府邸后的高颎被告發各類陰事,最終被殺死。這一系列打擊也預示了隋朝政治動蕩的到來。
“父高賓曾在北齊為官,因避奸臣進讒而投奔北周,北周大司馬獨孤信引其為僚佐,并賜姓獨孤氏。”
“在隋朝位居要職之后,又追贈高賓為禮部尚書、渤海公。”
“出生于東魏興和三年,少年聰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讀了一些史書,特別擅長詞令。”
“當初,在孩童時,家有一棵柳樹,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車蓋。”
“周明帝二年颎十七歲時,被齊王宇文憲引為記室。”
“不久又被封為下大夫。因為平齊之功拜開府。”
“周大象二年五月十一日周宣帝宇文赟病死。隰州稽胡叛亂,隨越王宇文盛討平之。”
“大象二年尉遲迥起兵叛亂,派遣自己的兒子尉遲惇率步騎兵八萬,進駐武陟。”
“楊堅命令韋孝寬攻擊叛軍,官軍到河陽,諸路大軍都不敢領先出戰。”
“楊堅見諸將沒有統一指揮,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監軍,崔仲方以父親在山東為由推辭。”
“那時見鄭譯、劉昉都沒有前往前線的意向,便主動請求出行,很合楊堅的心意,于是楊堅派遣高颎前去。”
“到了軍中,在沁水上架橋,賊軍在上游放下點著火的小船,預先制作土狗以抵御火船,渡過沁水后燒掉橋與叛軍背水一戰,大敗叛軍。”
“北周大軍至鄴城后,尉遲迥集中全部兵力13萬,列陣城南,準備決戰。”
“韋孝寬軍進攻受挫,被迫撤退。與宇文忻、李詢等設計:先射觀者,造成混亂,然后乘勢沖擊。”
“觀戰士民被射,果然紛紛逃避,喊聲震天。”
“韋孝寬軍士氣復振,乘亂進擊,大敗尉遲迥軍,尉遲迥被迫自殺。”
“至此尉遲迥舉兵68天即宣告失敗。軍隊撤回,出席楊堅內室舉辦的宴會,楊堅竟撤下御帳賞給他。”
“晉位柱國,改封義寧縣公,升任丞相府司馬,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周大定元年二月總攬北周大權的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是為隋文帝。”
“拜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進封渤海郡公,朝中大臣無人能比,以至隋文帝每次都稱呼他為獨孤,而直呼其名。”
“很注意避開權力地位,上表章請求辭職,請蘇威接替。”
“楊堅想成就他讓賢的美名,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職。”
“于是命令恢復原位,不久拜為左衛大將軍,原來的官職不變。”
“時常坐在朝堂北邊的一棵槐樹下辦公處理政務,主事要砍掉它,楊堅特別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被看重竟然到這種程度。”
“隋文帝即位之后不久,拜為左衛大將軍,本官如故。”
“母親去世,要求去職守喪。”
“但僅僅才過了二十天,朝廷就命令他返職處理政事。”
“流淚推辭,隋文帝下詔不予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