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不高興。楊廣那時十分奢侈靡費,聲色更加講究,又發起修筑長城的勞役。”
“大業三年七月有人向隋煬帝進讒言,楊廣下詔以誹謗朝政的罪名將高颎、賀若弼,宇文弼等殺死,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高颎的失勢并非偶然事件,而是隋文帝內心深沉猜忌的結果。
早年間,高颎的政敵多次通過進讒言、散布謠言等方式,試圖將其推入罪惡的深淵。
但高颎憑借卓越的才能與耿直的性格,一直穩坐宰相之位。
然而,這一次,事情的發展出乎許多人的預料,隋文帝終于對他萌生了不信任感。
起因之一是高颎在戰爭中的舉動被惡意解讀為謀反,在處理王世積謀反案時,更是牽連到了高颎,使其難逃罷相的命運。
隋朝政治的衰退實際上并不是從表面上的太子之爭開始的,而是源于內部的深層權力博弈。
高颎身為開國元勛,他的政治立場、生死榮辱已與隋朝的發展緊密綁定。
他剛正不阿的態度,無疑讓深諳權謀、陰險狡詐的楊素感到不安。
尤其是,隋朝太子楊勇的失敗與高颎的罷免脫不開干系,為楊廣篡位鋪平了道路。
在隋文帝統治后期,太子楊勇逐漸失寵,這并非完全源于其個人問題,而是由于統治集團內部權力爭斗的日益激化。
獨孤皇后在廢楊勇立楊廣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颎和楊勇的關系,使得隋文帝夫婦開始對其產生懷疑。
高颎始終堅持仁義治國方針,不愿因私利而偏袒任何一方,這一立場雖彰顯其公正,卻也成為了他日后功敗垂成的導火索。
不僅如此,高颎與獨孤皇后的關系,也因一些細節小事而產生嚴重隔閡。
一次,獨孤皇后得知高颎拒絕了隋文帝的續娶之意,而實際上是因高颎寵愛的小妾使然,這一行為被視作對皇帝的不忠,一場未見硝煙的爭斗悄然升級。
此外,高颎在戰略問題上也曾直言隋文帝,即使在母喪期間,朝廷仍強令其返職處理政務。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隋文帝的猜忌心逐漸加重,對身邊重臣的信任日益削弱。
多次戰功赫赫的高颎,終因為無法獲取皇帝信任,被卷入政治風暴,最終遭到罷免。
落幕之后,隋朝迅速步入衰退軌道。
隋煬帝即位后,更是政治腐敗,民怨沸騰,導致整個王朝在幾何級數般迅速走向末日。
面對皇位更迭、政局動蕩,高颎的被罷免無疑是觸發這一連串巨變的關鍵一環。
不過,歷史上的高颎無疑是勤政愛民的楷模,他對隋朝初期的貢獻及其清廉正直的品質,至今仍被人們所廣泛稱頌。
隋朝的歷史,雖短暫輝煌,但也充斥著權力的斗爭與政治的背叛。
高颎的罷免不僅揭露了隋文帝猜疑成性的另一面,也揭示了隋朝步入衰亡深淵的必然性。
高颎并未因廟堂波詭云譎而改變初心,他用一生的篇章譜寫了忠誠與剛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