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敬德,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作為李世民最信任的一員大將,尉遲恭最后的結局還是不錯的。
不但本人得以善終,陪葬昭陵,極盡哀榮。
而且在尉遲恭死后,尉遲恭的后代也都過得不錯,福澤綿延數代。
尉遲恭之所以能夠有這樣一個結局,主要也是和他一生立下的功勞有關。
“隋開皇五年,尉遲敬德在朔州善陽出生。”
“青年時期尉遲敬德在高陽從軍,參與討伐暴亂。”
“尉遲敬德生性英武果敢,曾經率領數百名輕騎在幽州擊敗山賊翟松柏、劉寶強等人,繳獲馬匹三千,俘虜五萬人。”
“此后幾役,他多次獲得勝利,不久便被提拔為朝散大夫。”
“之后他又擊破王須拔、歷山飛等人,因為戰功被授與正議大夫的職位。”
“在劉武周起義之際,尉遲敬德被任命為副將,與西南道大行臺宋金剛一起出發至南方,攻陷了晉州、澮州。”
“武德二年,宋金剛需要接應魏王呂崇茂,于是便派遣手下將領尉遲敬德、尋相二人帶兵到夏縣接應他。”
“尉遲敬德他們突襲擊破永安王李孝基的軍隊,捉拿了獨孤懷恩、唐儉等人。”
“但在尉遲敬德、尋相要回澮州時,秦王李世民、陳郡公殷開山、將軍秦叔寶等人對他們進行截擊,結果尉遲敬德大敗。”
“之后尉遲敬德帶領部下想要援救王行本,但是被李世民截敗,在逃脫的過程中其部下被李世民所俘。”
“武德三年,當時李世民在柏壁城攻打劉武周,劉武周讓尉遲敬德與宋金剛在介休縣駐兵以制衡唐軍。”
“但在與唐軍的交戰中,宋金剛大敗,他潛逃于突厥,介休縣城只剩下尉遲敬德守衛。”
“李世民有心拉攏尉遲敬德,便派李道宗等人去開導他。”
“權衡之下尉遲敬德選擇歸順于李世民,并將介休、永安二城獻給了他。”
“李世民得知這一好消息,親自在指揮部設下宴席迎接尉遲敬德,并任命他為右一府統軍,跟隨李世民到東都洛陽去進攻起義軍王世充。”
“武德三年,李世民出征洛陽。”
“九月,之前投降于唐的叛軍將領大多數選擇背叛,逃往別處。”
“李世民的部下擔心尉遲敬德身在曹營心在漢,決定將他囚禁于軍營之內。”
“之后蔣國公屈突通、殷開山勸李世民趁此機會將其誅殺,不然日后他可能會來報今日被囚禁之仇。”
“李世民并沒有采納他們的進言,而是將尉遲敬德釋放,讓其進入自己的寢殿進行面談,并賞賜了尉遲敬德許多財寶,一是為了勸慰于他,告訴他自己并沒有相信讒言而害了忠義之士;”
“二是為了善始善終,如果尉遲敬德因為被囚之事心生怨恨,不想再繼續在此處效忠,便可帶著金銀選擇離開,尉遲敬德選擇繼續效忠李世民。”
“武德三年九月,李世民在巡查戰區地形時被王世充率軍偷襲,敵軍將領單雄信手持長槍刺殺李世民,尉遲敬德將單雄信刺下馬,帶領李世民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