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見到了身著盔甲手執兵器的尉遲敬德非常吃驚,尉遲敬德對他解釋了太子和齊王發動叛變并將秦王全部誅殺。”
“隨后尉遲敬德為李淵簽署詔令,由秦王負責國家所有事務。”
“李淵為了慰勞尉遲敬德,還賞賜給他諸多金銀財寶。”
“六月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尉遲敬德被封為太子左衛率。”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李世民想要嚴懲其家仆以警示世人,但被尉遲敬德勸下。”
“后來論功行賞時,尉遲敬德被認定為頭功,李世民賞賜給他一萬匹絹,并將整個齊王府都賞給了他。”
“貞觀元年,尉遲敬德被任命為右武侯大將軍,賜吳國公爵位,收一千三百戶租稅。”
“突厥進犯唐朝邊境時,李世民任其為涇州道行軍總管去擊退突厥軍隊。”
“在涇陽,尉遲敬德誅殺敵軍大將,突厥軍隊大敗。”
“但尉遲敬德恃功而驕,目無他人,經常揭別人短處。”
“每當他發現長孫無忌等人的任何過失,一定是不講情面直言指責,也因此與一眾官員相處的并不和諧。”
“貞觀三年,尉遲敬德離京任襄州都督。”
“貞觀八年,尉遲敬德出任同州刺史。”
“同年九月,李世民在慶善宮大設宴席,尉遲敬德入席時見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便斥責對方無功勞竟然還敢坐在自己的上位。”
“任城王李道宗對他進行勸慰解釋,想要平息他的怒火。”
“尉遲敬德卻拳打李道宗,讓他一只眼睛幾近失明。”
“李世民不高興地離開宴席,再次面見尉遲敬德時,用漢高祖劉邦大肆誅殺功臣的故事警告他即使是擁有天大的恩遇,也要謹慎做事。”
“不要禍亂朝綱,以免引來殺身之禍,尉遲敬德從此事后意識到應當約束自己的行為。”
“貞觀十三年,尉遲敬德任鄜州都督。”
“貞觀十七年,尉遲敬德上表希望可以告老還家,朝廷任命他為開府儀同三司,允許他五天一上朝。”
“不久后,李世民命人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繪制成像放在專門為表彰功臣而修建的凌煙閣中,尉遲敬德位列第七名。”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自東征,任命特進蕭瑀為洛陽皇宮的留守,并下詔由皇太子監國。”
“當時尉遲敬德上書請求他不要親自前往高麗,可能會導致國都內部空虛。”
“李世民并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反而任命其為左一馬軍總管,隨行到高麗。”
“而在成功收服高麗之后,尉遲敬德也沒有重返官場,而是選擇回歸山林。”
“隨著年齡的增長,尉遲敬德變得十分迷信,成天沉迷煉丹,吞服云母礦石粉。”
“他喜歡彈奏樂曲自娛自樂,整整十六年不與外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