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慶三年,唐高宗根據尉遲敬德所立下的功勞,追認他的父親為幽州都督。”
“同年,尉遲敬德壽歸正寢,享年74歲。”
“唐高宗李治為其舉行哀悼活動,敕令五品以上的官員前去吊祭和存候。”
“并追認尉遲敬德為司徒使持節、并州都督,贈絹一千五百段,米粟一千五百石,謚號為忠武,賜靈柩,陪葬在太宗的昭陵。”
王陽明:真實的尉遲恭,早年確實是個打鐵的。
大概也正是因為這個職業,導致尉遲恭練出了一身驚人的力量,后來才能在戰場上橫勇無敵。
到了隋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反對隋朝。
不過,隋末的絕大多數農民軍,其實并不是什么正面角色。
相反,絕大多數農民軍,其實根本就算不上是軍隊,只能算是打家劫舍的流匪。
因為隋朝壓迫得太過厲害,活不下去了,只能揭竿起義造反。
但是他們造反之后,其實也不敢和隋朝官軍硬碰硬,只敢四處打家劫舍,欺負那些更弱小的老百姓。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后來當農民軍鬧到山西之后,性格暴躁的尉遲恭,一氣之下從軍入伍。
只不過,當時尉遲恭加入的并不是農民軍,而是隋朝官軍。
加入隋朝官軍之后,尉遲恭憑借作戰勇敢,一路升為朝散大夫。
朝散大夫這個官職很有意思,因為這個官并不是一個武將體系內的官職,而是一個從五品的文官官職。
不管怎么說,從品秩上來看,這時候的尉遲恭,應該算是副師級的武官。
能夠單憑軍功升到副師級,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
當時尉遲恭是在山西北部從軍,而當時山西北部最大的軍方官員,也就是正軍級而已。
就在尉遲恭升為朝散大夫之后不久,山西北部發生了一系列有意思的事情。
這些事情,不光改變了尉遲恭本人的命運,更間接改變了整個天下的命運。
當時山西北部最大的這個將軍,叫做王仁恭。
王仁恭是隋朝名將,當年跟隋煬帝一同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其他將軍幾乎都是全軍覆沒,只有王仁恭帶兵渡過遼河之后,還能安然返回。
從高句麗返回之后,王仁恭就被派到了山西北部坐鎮,抵御北方的突厥。
而當時山西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則是后來的唐高祖李淵。
此時的李淵,正在為后來的起兵做著準備。
從官職上來看,李淵是太原留守,而王仁恭則是馬邑太守,倆人有點上下級的關系,但又不是完全直屬。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