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的驕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英雄也會老去。
但李靖的精神卻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心中。他告訴我們。
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唐武德六年,在丹陽割據的軍閥輔公祏造反,李淵任命李孝恭和李靖等人征討輔公祏。”
“唐朝大軍抵達舒州的時候,輔公祏派遣馮惠亮部駐扎在當涂,陳正通和徐紹宗部駐扎在青林山。”
“李靖認為輔公祏實力強勁,如果戰爭曠日持久,唐軍會腹背受敵被前后夾擊。”
“馮惠亮擅長陣地野戰,卻被輔公祏下令堅守不出,此時正是攻打營寨的大好時機。”
“于是李靖作為先鋒大敗馮惠亮,并在吳郡擒獲想要投奔外援的輔公祏。”
“唐高祖李淵拜李靖為行臺兵部尚書、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唐武德八年,李靖擔任行軍大總管成功抵御了入侵太原的東突厥勢力,被封為檢校安州大都督。”
“唐武德九年,李靖被任命為靈州道行軍大總管抵御東突厥可汗莫賀咄設的大軍。”
“東突厥大首領頡利可汗進入涇陽境內,李靖率軍從小道快速抵達豳州,截斷了突厥軍隊的退路,迫使突厥可汗罷兵和親。”
“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拜李靖為刑部尚書,賜實封四百戶。”
“貞觀二年,李靖兼任檢校中書令。”
“貞觀三年,李靖擔任代州道行軍總管進攻東突厥的突利可汗,用計使突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投降唐軍。”
“貞觀四年,李靖被封為代國公。”
“之后頡利可汗退保鐵山,派遣使者向唐朝請罪歸順。”
“貞觀四年的二月,唐太宗派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對頡利可汗安撫曉諭。”
“李靖和張公謹趁頡利可汗放松警惕之際,一鼓作氣斬首突厥大軍上萬人,俘虜十余萬人。”
“頡利可汗在投奔吐谷渾的途中被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
“貞觀九年正月,吐谷渾入侵邊境,唐太宗主張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等四總管征討吐谷渾。”
“貞觀九年,李靖帶兵出征,大軍駐扎在伏俟城,吐谷渾士兵燒毀野草阻擋唐軍。”
“李靖大軍退守大非川,之后力排眾議率軍深入吐谷渾境內,越過積石山大敗吐谷渾的軍隊。”
“迫使吐谷渾士卒殺掉原可汗投降,李靖輔助吐谷渾冊立大寧王慕容順為新可汗之后班師回朝。”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改封李靖為世襲衛國公,授予濮州刺史。”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命畫工在凌煙閣為李靖等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