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接到李思摩請求后派軍去援,李勣被任命為朔州行軍總管,指揮六千精騎,大敗薛延陀的軍隊,斬首三千余人,俘虜了五萬余人和一萬五千余匹馬,并因功恩蔭一子為縣公。”
“貞觀十七年,李治晉升為皇太子,而李勣曾為李治擔任并州長史,唐太宗對其寄予厚望,將他調任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同時升為特進,擔任中書門下三品的官職。”
“同年,唐太宗設凌煙閣置二十四功臣像。李勣的畫像也在其中。”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擬征伐高句麗時遭到諫議大夫褚遂良等的反對,李勣卻認為不能任由高句麗如薛延陀般坐大成為北方邊患,應該予以平定。”
“同年十一月,李勣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指揮六萬步騎兵,以及蘭州、河州的外族降卒,與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刑部尚書張亮所率領的水師協同作戰,攻打高句麗。”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李勣率所部抵達幽州與各路唐軍會合。”
“四月,李勣派部隊秘密北上,攻抵玄菟西南,迫使其城主歸降。”
辛棄疾:圍攻安市城時,唐軍遭到當地軍民的激烈反抗。
李勣怒而奏請克城后坑殺全城男女老幼,不料百姓愈發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軍久攻不下。
此時遼東氣候已經轉寒,糧草也將要耗盡,唐軍只好班師回朝。
因李勣立下戰功,朝廷封其子為郡公。
貞觀二十年,唐朝與回紇等鐵勒諸部擊潰薛延陀,多彌可汗逃亡途中被殺,新任的伊特勿失可汗向唐廷請和。
唐太宗派李勣與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往郁督軍山與之議和,因薛延陀殘部搖擺不定。
李勣發兵出擊,斬首五千余級,俘獲男女三萬余人,薛延陀滅亡,唐朝準備集兵于貞觀二十三年再一次大規模攻打高句麗。
李勣轉任太常卿,仍任同中書門下三品,拜太子詹事。
次年,唐太宗臥病,攻打高句麗的預定計劃擱淺,并開始準備太子即位事宜。
唐太宗貶李勣外任疊州都督,囑咐李治即位后升任他為仆射,使李勣蒙恩為其所用。
唐太宗離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次月便召李勣入朝,拜為洛州刺史,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在唐高宗執政期間,李勣受到重用,永徽四年被冊拜為司空,唐高宗還下詔特許李勣乘小馬出入三省。
唐高宗欲廢王皇后而立武昭儀,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顧命大臣的反對,李勣則認為這是天子家事,他人不應干預,唐高宗為此堅定了廢后決心。
此后,李勣愈發得唐高宗以及武皇后的信任。
唐廷正式實行兩京制,李勣跟隨唐高宗遷居東都洛陽,途中染病,唐高宗親自慰問。
唐高宗封禪泰山時,李勣為封禪大使。
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逝,其子泉男生接任他的職位,繼續執掌高句麗國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