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七月,李世民鑒于局勢初定回朝后,李世勣則被留下來繼續討伐與劉黑闥聯兵作亂的魯王徐圓朗。
最終,李世勣擒殺徐圓朗,平定了兗州。
武德七年,李世勣受命隨趙郡王李孝恭和大將李靖一同征討位于江淮的輔公祏起義軍。
期間,他率領一萬步騎兵渡過淮河,攻克了敵方的壽陽城,進抵硤石,接連攻破駐守長江西岸的陸路敵軍以及用鐵鏈鎖船的三萬水兵,在輔公祏聞訊東逃時,又趁乘勝追擊,平定了江南。
“隋朝滅亡后,和親東突厥的義成公主仍為可汗的可賀敦,頡利可汗即位后,受到隋朝勢力鼓動,多次南下伐唐。”
“其扶植的攻唐勢力劉黑闥被唐朝消滅后,頡利可汗又于武德八年親率大軍入侵,一路攻掠至并州,被唐廷分四路出擊敗退。”
“此戰期間,李世勣為行軍總管,而他率領的軍隊也在太谷擊退了突厥入侵。”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李世勣被封為并州都督,為避李世民名諱,進而改名為李勣。”
“同年,東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里的涇陽,然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與東突厥定下渭水之盟,雙方暫時講和。”
“此后,東突厥汗國接連發生旱災、雪災和霜災,造成空前的大饑荒,國力削弱。”
“貞觀三年,因與頡利可汗生隙,突利可汗脫離東突厥汗國歸附唐朝,李世民也決定對東突厥發起進攻。”
“李勣被授為通漠道行軍大總管,接受李靖的統帥,和諸將一起分道出擊東突厥軍。”
“貞觀四年,李勣在云中與東突厥的頡利可汗軍隊遭遇,激戰后取勝。”
“頡利可汗因不敵各路唐軍來襲,向唐廷求和。”
“李勣鑒于東突厥勢力尚存,且又喜叛服無常,提議派軍跟在前去議和的唐使唐儉等人馬之后,趁東突厥放松警惕,一舉掃平。”
“李靖認同他的提議,率軍悄悄抵達東突厥駐扎處。”
“頡利可汗欲逃走時被李勣阻擊,之后被唐軍所俘,而突厥大酋長也率部五萬余向李勣投降。”
“此戰過后,唐朝解除了來自北方最嚴重的威脅,四夷來朝,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貞觀七年,年僅六歲的晉王李治被任命為并州大都督,李勣被授金紫光祿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長史,代理并州事務。”
“其后,李勣因父喪丁憂,但不久后就官復原職。”
“在并州任職期間,李勣頗為盡職,受到唐太宗夸贊。”
“貞觀十一年,李勣改封為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以并州大都督府長史之職遙領太子左衛率。”
“貞觀十五年,李勣入朝,被拜為兵部尚書。”
“赴京途中,薛延陀的真珠可汗派遣其子、小可汗大度設率領八萬騎兵,聯合仆骨、同羅、回紇等部共計二十萬人南侵東突厥李思摩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