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大雪,蘇定方堅持追擊。”
“到了雙河,距離賀魯駐地一百里,蘇定方下令擺陣前進,逼近金牙山。”
“當時賀魯正在打獵,蘇定方縱兵追擊,打敗他屬下幾萬人,都送回原來的部落。”
“賀魯投奔石國,彌射的兒子元爽帶兵和肖嗣業會合,綁著賀魯回來。”
“于是修建城壘,設置烽火臺,確定疆界,慰問疾苦收埋尸骨,唐的州縣拓展到西海了。”
“蘇定方凱旋而歸,先是獻俘于于昭陵,后李治在太廟又舉行獻俘儀式。”
“此戰后,李治升蘇定方為高宗升蘇定方為左驍衛大將軍,封邢國公,另封其子蘇慶節為武邑縣公。”
蘇軾: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唐朝周邊投降的勢力都蠢蠢欲動了。
其中,西突厥耀名部落趁機反叛,擊敗了草原上的依皮舍奎部族,并入侵了唐代的輪臺、普累等地。繼任的唐高宗李治一直采取隱忍的態度。
不是高宗,他除了對后宮武則天心軟之外,其他方面都和奈復有同樣的野心。
只是他有一個天大的問題:他沒有可以信賴的好將!
唐朝從來不缺精兵利箭,但李靖、秦瓊等一批貞觀名將都老了,死了。
李寄、李道宗、薛萬徹原本是李世民留給李贄的,然而房以愛陰謀事件爆發。
李道宗和薛萬徹均涉案,并被長孫無忌褚遂良殺害。
但李積當年年事已高,在朝中擔任宰相的李治對他有很大的依賴。
蘇烈并不比其他老兵年輕多少,此時已是六十多歲了。
自然,唐高宗一開始很難見到六十多歲的老臣。
但兩年后,一批新羅使者前來求援,改變了高宗的看法。
唐朝東北部的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手進攻新羅,占領了新羅30多座城池。
國家即將滅亡,新羅緊急派使者向大唐求援。
唐高宗想了想,命潁州刺史程明禎率領萬軍討伐高句麗。
十年前,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從水陸兩路調動數萬大軍,卻依然未能歸來。
所以從兵力數量來看,這次出征當然是一種姿態。
程明禎這個潁州刺史,無非是一回事。他也是河北人。
曾與蘇烈同為竇建德、劉黑闥手下將領,程明禎與蘇定方率軍渡過遼水。
高句麗守軍見唐軍已到不足萬人,便渡過渾河迎戰。
蘇定方見了,大喜,于是他馬不停蹄地沖上去攻擊。
結果自然是程明禎的孔軍大敗高句麗,殺俘千余人,摧毀其外城村莊,達到目的,凱旋而歸。
蘇定方自滅東突厥可汗雅章后,時隔25年再次升遷,因功被封為臨清郡公。
更重要的是,高宗輕松贏得了第一次對外戰爭,這讓李治充滿了信心,也讓63歲的蘇定方進入了他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