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高宗并沒有下定決心讓蘇定方擔任征伐西突厥。
老程今年68歲了,太宗駕崩后,命他保護太子李治繼位。他無疑是最值得信賴的貞觀將軍。
在這樣的國戰中,高宗決定讓這位老將身先士卒,一馬當先。
“顯慶四年,思結闕首領都曼原先統制眾胡,率領部下和疏勒三國再度反叛。李治下詔蘇定方任安撫大使征討叛軍。”
“蘇定方率兵到達葉葉水,敵軍在馬頭川筑營據守。”
“蘇定方挑選一萬精兵、三千騎兵進行突襲,一天一夜疾馳三百里抵達敵營。”
“都曼驚慌,倉促應戰,大敗后逃到馬保城。”
“蘇定方帶兵追擊,圍困馬保城,都曼沒有辦法,便將自己捆起來投降。”
“在乾陽殿獻俘時,有關官員請依法論處。”
““蘇定方以自己已答應免了都曼死罪,磕頭請求李治同意。”
“李治為保蘇定方信義答應并赦免了都曼。蔥嶺以西從此平定。”
“蘇定方因功被加賜邢州巨鹿的實封食邑三百戶,并升任左武衛大將軍。”
“百濟恃仗高麗支持,多次侵犯新羅。”
“顯慶四年,新羅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救。”
“在蘇定方平定蔥嶺之亂回歸后,李治任命蘇定方出任神丘道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十萬人討伐百濟。”
“百濟軍沿江屯兵,蘇定方從左岸出兵,沿山列陣,與敵軍交戰。”
“百濟軍戰敗,死了數千人。”
“唐軍趁著潮漲前進,戰船首尾相連,擂鼓吶喊助威,蘇定方率領步兵、騎兵夾江并進,直逼真都城。”
“百濟出動全部兵力來迎戰,蘇定方率大軍大敗百濟軍,斬殺俘虜一萬多人,乘勝攻進外城。”
“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扶余隆向北逃走。”
“蘇定方帶兵包圍了都城,扶余義慈的兒子扶余泰自立為王,率余下的兵士堅守都城。”
“扶余義慈的孫子扶余文思見大勢已去,于是率人拉著繩子溜下城,很多人跟著他,扶余泰無法阻止。”
“蘇定方趁機命令士兵登上城墻,豎起唐朝旗幟。”
“于是扶余泰開門請求投降,百濟將領禰植和扶余義慈歸降,扶余隆和眾城主也都來投誠。”
“百濟平定,李治加授蘇慶節為尚輦奉御。”
“龍朔元年五月,李治任命涼國公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大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大總管、任雅相為浿江道大總管,一起出兵討伐高句麗。”
“蘇定方在浿江打敗高麗的軍隊,奪取馬邑山作為營地,進而包圍平壤。”
“彼時高句麗大雪天氣惡劣,新羅的援兵和糧草都沒有按時到達。”
“次年二月,任雅相在軍中病逝,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及所率部隊在蛇水被高麗權臣淵蓋蘇文打敗,龐孝泰及十三個兒子都戰死;”
“新羅糧草在此時才送到蘇定方軍營,蘇定方認為進攻時機已失,只能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