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去世。唐太宗贈其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官府敕造靈輿,護其棺槨還鄉,給了他極盡哀榮。
薛仁貴是中華武將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星辰,他戰功赫赫、波瀾壯闊的一生值得后人懷念。
“龐同善、高偘進至金山,又為高麗軍襲擊,薛仁貴聞訊后,率軍將高麗軍截為兩斷奮擊,斬首5000余級。”
“并乘勝攻占高麗南蘇、木底、蒼巖3城,與泉南生相遇。”
“對此,唐高宗特下詔慰勉薛仁貴。”
“接著,薛仁貴又率2干人,進攻高麗重鎮扶余城。”
“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
“于是率軍出征,這次戰役,他身先土卒,共殺敵萬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紛紛望風降附。”
“這時,唐又派李勣為大總管由他道乘機進攻高麗。”
“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于平壤城,高麗降伏。”
“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2萬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
“薛仁貴受命后,移治平壤新疆。”
“他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贍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義之士,高麗士民安居樂業。”
“薛仁貴任安東都護時,吐蕃漸趨強盛,擊滅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渾,又侵略唐西域地區。”
“為此,唐高宗調任薛仁貴為邏婆道行軍大總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率軍10余萬人,征討吐蕃。”
“薛仁貴奉命西行,軍至大非川,將趨烏海,薛仁貴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
“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貴又囑咐他千萬不可輕舉妄動。”
“薛仁貴安排好后,率部前往烏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軍敖萬人,薜仁貴率軍一陣沖殺,斬獲殆盡。”
“薛仁貴牧其牛羊萬余頭,鼓行而西,直遙烏海緘,然后派千余騎兵回大非川接運輜重,但這時郭待封已被吐蕃擊敗。”
“薛仁貴因無輜重接濟,退軍大非川。”
“至此,吐蕃調集40萬大軍前來進攻,唐軍抵敵不住,大敗。”
“但吐蕃并不窮逼,以唐軍不深入為條件與唐議和,薛仁貴不得已應允,然后率敗軍東歸。”
“戰后,他因敗績被免為庶人。”
“不久,高麗地區相率叛唐。”
“唐高宗起用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略遼東。”
“任內,薛仁貴因事違法,貶象州,后遇赦免而還。”
“薛仁貴晚年,吐蕃勢力向北發展,阻斷瓜、沙,同時,突厥也不斷侵擾唐北境。”
“這時,唐高宗念及薛仁貴功勞而召見他,之后,任用他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兼代州都督,率軍前往云州擊突厥。”
“突厥聞薛仁貴復起為將,都非常害怕,不敢當其鋒,一時奔散。”
“薛仁貴乘勢進擊,大破突厥,斬首萬余級,俘獲2萬人,及牛馬羊3萬余頭。”
“薛仁貴于永淳二年去世,終年70歲,死后,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