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時期,官方并沒有對白江口之戰進行過多的宣傳,也沒有將其視為重要的歷史事件。
而后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唐朝逐漸衰落,對于這場戰爭的記載和研究也逐漸減少。
加上近代以來,歷史意識和國家認同逐漸被喚醒,對于這段歷史的關注度也相應增加。
然而,由于歷史資料的不完整和爭議,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和影響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認知。
“劉仁愿回到京城,高宗贊賞劉仁軌,破格提拔他六級官階,正式任命他為帶方州刺史,并在長安獎賞一處住宅,加賜其家屬。”
“高宗特派使者送去蓋有御印的文書,對劉仁軌進行表彰。”
“在太宗貞觀、高宗永徽年間,朝廷都特派使者慰問祭奠陣亡的將士,有的還把贈授的官職爵位轉授給他的后輩擔任。”
“顯慶以后,獎賞出征將士的事幾乎不復存在。”
“到平百濟、圍平壤時,有功的人完全沒有甄別任用。”
“州縣征募兵役,人們不愿當兵出征,身體健壯、家境富裕的人,用財物到官府打通關節,都可以逃避征調。”
“招募到的人都愚弱貧困,缺乏斗志。”
“劉仁軌全面論述了不計功行賞的弊病,要求朝廷對出征將士給予慰勞獎賞,以便鼓舞士氣。”
“劉仁軌還呈遞奏表,建議任用扶余隆,令其安撫百濟民眾。”
“高宗對他的建議表示同意,并授扶余隆為熊津都督。”
“當時,劉仁愿任卑列道總管,高宗令他接替劉仁軌駐守百濟,然后二人再一起回國。”
“于是向朝廷陳述利害關系,請求留守百濟。”
“高宗同意,并因此認為劉仁愿不忠。”
“麟德二年高宗到泰山封禪時,劉仁軌帶領新羅、百濟、儋羅、倭國這四個屬國的酋長奔赴泰山參加祭典集會。”
“高宗大悅,擢升劉仁軌為大司憲兼知政事。”
“乾封三年,劉仁軌出任遼東道安撫副大使、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熊津道安撫大使兼浿江道總管。”
“他先于六月前赴新羅征調其兵馬夾攻高句麗,然后北上,作為司空李勣的副手,協助其攻滅高句麗。”
“同年9月,唐軍長驅直入,一舉攻占平壤。”
“至此,高句麗全部平定,朝鮮半島均為大唐所轄。”
“咸亨元年八月,復授隴州刺史,以備吐蕃。”
“咸亨三年,拜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
“咸亨五年任雞林道大總管,東征新羅。”
“率唐軍橫渡瓠蘆河,攻克新羅重鎮七重城。”
“以功進封為樂城縣公,他的兒子以及侄子中有三個人被授予上柱國頭銜,鄉里為此感到光榮。”
“上元二年,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賓客,依舊監修國史。”
“儀鳳二年,吐蕃入寇,劉仁軌任沸河道行軍鎮守大使,抵御吐蕃。”
“永隆二年兼任太子太傅。不久后,他上疏請求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