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豐脫身逃走,所佩寶劍被繳獲。”
“百濟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率領自己的兵眾及倭軍、耽羅國使投降,只有主帥遲受信占據的任存城還未被攻克。”
“當初,蘇定方滅亡百濟,主將沙吒相如、黑齒常之糾集潰卒,憑借險要地勢接應鬼室福信。”
“白江口之戰后,二人投降唐軍。”
“劉仁軌展示誠意,讓他們攻取任存城來證明自己的真誠,又為其補充軍械、糧草。”
“沙吒相如等最終攻克了任存城,遲受信獨自逃往高句麗,百濟的殘余勢力被全部消滅。”
“孫仁師等人班師回朝,朝廷令劉仁軌率軍留鎮百濟。”
“百濟兩次遭受戰亂,境內受到嚴重的破壞,劉仁軌命令對死者進行掩埋祭奠。”
“他重新登記戶籍,設置官署屬吏,開辟道路,建設村莊,修復堤壩塘堰,救濟貧困人家,鼓勵農業生產,替他們建立土地神廟,百濟的民眾都安居下來。”
“守軍于是墾種土地,籌劃平定高句麗。”
蘇軾:作為劉秀的后裔,劉仁軌出身于一個皇族世家。
然而,在他出生的時候,東漢已經滅亡了幾百年,劉家的皇族身份已經失去了意義。
他的家庭雖然貧困,但仍堅持著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
劉仁軌靠著自己的努力讀書,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隨著唐朝的建立,劉仁軌憑借自己的學問步入仕途。
他以正直無私、不畏權貴而聞名,深受李世民賞識。
在貞觀年間,劉仁軌一直在縣令這個級別轉悠,對于當時的唐朝來說,并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人物。
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未來有朝一日自己會統領大軍,打下影響東亞千年歷史的一戰。
然而,在貞觀二十三年,劉仁軌被調到山東青州去當刺史,正是這次調動改變了他的命運。
在山東擔任刺史期間,唐朝決定對朝鮮半島用兵。
劉仁軌被卷入了這場戰爭,成為唐軍的重要指揮官。
然而,他得罪了當朝宰相李義府,導致自己被貶為平民。
李義府還試圖殺害劉仁軌,幸虧李治的聰明才智,劉仁軌得以幸免。
后來,劉仁軌被派往熊津都督府擔任都督,負責與百濟國作戰。
正是在這個時候,劉仁軌成為唐朝對高句麗的戰爭的重要指揮官。
高句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政權,對唐朝來說,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唐朝制定了連年襲擾高句麗的戰略,以削弱高句麗的實力。
劉仁軌參與了多次對高句麗的戰役,為唐朝取得了重要勝利。白江口之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展開的。
盡管日軍數量數倍于唐軍,唐軍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場戰爭不僅徹底擊敗了日本海軍,也讓日本方面見識到了唐朝的實力,臣服于唐朝。
這場戰爭對于后來上千年的東亞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