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假裝狩獵,整編隊伍,幾日后加速前行。”
“距離阿史那都支營地十多里時,派人親近阿史那都支之人前去問好,擺出一副很悠閑,并非前來討伐的樣子,再次派人召喚阿史那都支前來相見。”
“阿史那都支曾與李遮匐約定,八月一同對抗唐朝使者,如今唐朝使者已至,無計可施,便親率首領等五百騎兵前來拜見,裴行儉將之全部擒獲。”
“然后利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各部酋長前來,全部捉住后一起押往碎葉城。”
“挑選精銳騎兵輕裝簡從晝夜行軍,偷襲李遮匐部落。”
“途中擒獲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的使者,裴行儉釋放李遮匐的使者,讓其返回告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擒獲,李遮匐知曉后也選擇了投降。”
“將士們在碎葉城為裴行儉立碑紀功,裴行儉擒獲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返回京師。”
“高宗李治高度贊揚裴行儉,稱其文武兼備,因功授與其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蘇軾:裴行儉字守約,生于唐代絳州聞喜縣。
出生高貴,家族乃河東裴氏,父為隋朝左光祿大夫裴仁基,兄長裴行儼,以英勇善戰聞名。
唐太宗貞觀年間,他參加明經考試高中狀元,被任命為左屯衛倉曹參軍。
才華橫溢,思維靈活,展示出其非凡軍事天賦,獲得戰神蘇定方的青睞。
經歷過一番激烈競爭后,蘇定方認為他有才能傳承自己的軍事智慧,于是收他為徒,傳授畢生絕學。
裴行儉的家世加之個人天賦,使得他深受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集團賞識,并迅速得到提攜。
然而不久后,武則天當上皇后,得罪她的朝中重臣均遭受打擊,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辭官遠走,行儉亦未能幸免,流放到西域。
但他在西域僅停留一年,就使眾多不服從大唐統治的國家開始臣服。
裴行儉因平息西域之亂,獲晉升為安西都護。
面對當時復雜多樣的入仕途徑,裴行儉大膽創新,引入人事管理制度。
裴行儉對當時文人墨客的評價頗具洞見,他將唐初四杰視為才情出眾之人。
但同時預見到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因為才情過盛,難免會有些許傲慢急躁之氣。
他明確指出,除非楊炯能勝任縣令,其他三人才算有幸得以安度余生。
果真,如期而至,王勃因海難殞命,盧照鄰病逝,唯一善終者僅楊炯而已,不幸的事實印證了裴行儉的預言。
西突厥部族發起騷動,吸引了其他附屬部落的響應。
裴行儉臨危受命,率領強大隊伍奔赴前線。
盡管途中遭遇沙塵暴,向導迷路,部下忍饑挨餓,但他憑借果斷決策,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成功找到水源,使軍隊重煥活力。
他還利用計謀,贏得了和吐蕃聯軍決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