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出身于世家大族,屬河東裴氏中眷房。
其祖先出自嬴姓,是皇帝后裔伯翳的后代。
其父裴仁基,曾任隋朝左光祿大夫,隋末亂世與長子裴行儼于洛陽被王世充所殺。
唐朝追贈其為原州都督,謚號為忠。
裴行儉年幼之時,憑借門蔭得以進入弘文館成為生員。
貞觀中期,參與科舉考試,以明經中選進入仕途,初仕為左屯衛倉曹參軍,獲得大將軍蘇定方重視,得以傳授其兵法。
后轉任雍州司士,累遷為金部員外郎與戶部員外郎。
“顯慶二年,晉升為長安縣令。”
“高宗李治廢黜王皇后、冊立武昭儀時,裴行儉與太尉長孫無忌和尚書左仆射褚遂良私下議論此事,認為國家憂患必然會從這里開始。”
“大理寺卿袁公瑜將此事密報于武昭儀之母楊氏,裴行儉因之貶黜為西州都督府長史。”
“后改任為金山副都護,麟德二年,累遷為安西大都護,與西域從政七八年時間,注重教化,注重經濟發展與民族團結,西域諸國慕義選擇歸順唐朝。”
“因政績突出,裴行儉被高宗李治召回京城,升任同文少卿,不久后提升為司列少常伯。”
“咸亨初年,恢復舊官名為吏部侍郎,與李敬玄和馬載一同擔任官員選拔的工作,以能吏著稱,被人們稱為裴李、裴馬。”
“唐初,新舊制度并存,官場較為混亂,裴行儉大膽創新,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創造長名榜、銓注等方法。”
“規定州縣官員升遷、資歷高低的標準,以此進行官員選拔,該辦法被后世沿用下來,影響深遠。”
“上元三年,吐蕃進攻唐朝邊疆,裴行儉被任命為洮州道左二軍總管。”
“不久,改任為秦州右軍總管,接受元帥周王的統一調度。”
“儀鳳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以及李遮匐,聯合周邊少數民族部落,進攻安西,并與吐蕃結為聯盟。”
“朝廷準備派兵征討,裴行儉上書建議高宗李治利用護送波斯王子泥涅師回國之際,途中趁機偷襲,可不勞而功。”
“于是高宗李治命令裴行儉護送波斯王子泥涅師回國繼承王位,并擔任安撫大使。”
“途徑莫賀延磧沙漠時,飛石遮天,向導迷路,將士們饑餓困乏。”
“裴行儉命令護送隊伍安營并虔誠拜祭,告訴將士們水源在不遠處。”
“不久,云散風停,前行數百步便是水草豐美之地。”
“裴行儉途徑曾任職的西州時,官吏百姓夾道歡迎,裴行儉召集一千多豪杰子弟相隨。”
“并揚言天氣炎熱,要等天涼后再西行,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知曉后便沒有設防。”
“于是裴行儉召集龜茲四鎮酋長,想要一起前往狩獵,共有近萬子弟愿意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