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派遣部將何迦密從通漠道進軍,部將程務挺從石地道偷襲金牙山。”
“阿史那伏念與右武衛將軍曹懷舜簽訂合約后返回金牙山,發現妻兒與輜重全部被擒,軍中將士也沾染疾病,于是統兵向北逃去。”
“裴行儉派遣副總管劉敬同與程務挺統兵追殺,阿史那伏念請求捉拿阿史德溫傅以自救,但仍舊猶豫不決,認為唐軍距離遙遠,便疏于防范;”
“唐軍將領劉敬同率軍偷襲,阿史那伏念狼狽逃走,然后抓獲阿史德溫傅,派人向裴行儉請降。”
“裴行儉沒有泄露此事,派人給阿史那伏念送去密信,數日后,唐軍營寨外煙塵滾滾,裴行儉派遣使者前去慰勞,阿史那伏念擒獲阿史德溫傅前來投降,由此徹底蕩平東突厥余部。”
“高宗李治派遣戶部尚書崔知悌慰勞唐軍,侍中裴炎嫉妒裴行儉的戰功,對其戰功沒有上報高宗李治,并斬殺投降的阿史那伏念;”
“裴行儉不認可殺降的做法,因此稱病退休,高宗李治冊封其為聞喜縣公。”
“永淳元年,突厥十姓可汗車薄起兵,高宗李治任命裴行儉為金牙道大總管,再次統兵出征突厥。”
“但大軍未出發,裴行儉便于四月病逝于長安延壽里的家中,終年六十四歲。”
“高宗李治追贈其為幽州都督,謚號為獻;”
“并下令皇太子李顯派遣六品京官負責處理其家事,待其子孫能夠自立為止。”
“十月,裴行儉葬于聞喜縣的東良原。””
“唐中宗李顯繼位后,再次追贈其為揚州大都督;”
“唐玄宗李隆基時,因其幼子裴光庭升任侍中,故以恩例追贈其為太尉。”
辛棄疾:裴行儉,出身河東聞喜裴家,是世家大族,自然不缺少良好的教育。
父親裴仁基是隋朝大臣,后來在王世充麾下效力;
兄長裴行儼更是號稱萬夫不當之勇,武力非凡。
年少時憑借父親的恩蔭為弘文生,后參加明經考試中第,擔任左屯衛倉曹參軍。
他的上司蘇定方很看好他,認為可以傳授他的本領,于是把自己的本領很多都教授給了裴行儉。
蘇定方用兵喜歡出奇制勝,這也是后來裴行儉在西域屢立奇功的一個原因,受老師影響。
后來調任長安縣令,因為和長孫無忌等人政治訴求一致,都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
因此遭受武則天的嫉恨,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開始經略西域。
因為善于調節糾紛又仁義之名遠傳,因此得西域諸多國家信任,很多小國都愿意歸順唐朝,再加上知人善任,培養了黑齒常之封等將領,后曾短暫的調回長安任職,直到西突厥的叛亂。
那時候西突厥的貴族聯合吐蕃想要重建西突厥,情報傳回長安后,朝臣紛紛建議出兵討伐。
但是又被一些大臣以剛打完一仗,不可勞民傷財為由拒絕。
因此裴行儉提出的智取被采納,高宗同意后,裴行儉帶著王方翼以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的名義從長安出發,途徑西突厥那位貴族駐地時將其生擒,兵不血刃平息了一場叛亂,可見裴行儉之智慧。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