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本名王訓,太原郡祁縣人,后來遷居到華州鄭縣居住。
他的父親王海賓,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太谷男,以驍勇善戰聞名于隴西地區。
王海賓在與吐蕃的戰斗中戰死,唐玄宗李隆基憐憫其忠勇,追贈為左金吾大將軍。
當時王訓只有九歲,入朝覲見唐玄宗,伏地哭泣,唐玄宗心下憐惜。
于是賜名忠嗣,封他為朝散大夫、尚輦奉御,養在宮中,并且讓他與忠王李亨一起頑耍。
王忠嗣堅毅寡言,但有雄心壯志,擅長兵法武略,等到年紀稍微大一些,唐玄宗與其談論兵法。
王忠嗣侃侃而談,每次都能切中要害,唐玄宗很是器重,認為王忠嗣日后必成良將。
“開元十八年,朝廷追贈其父王海賓為安西大都護;”
“隨后,王忠嗣跟隨河西節度使兼兵部尚書蕭嵩,被舉薦為河西兵馬司。”
“三年后,蕭嵩要入朝覲見唐玄宗,王忠嗣表示,自己跟隨蕭嵩三年時間,沒有建立功勞,無顏面見天子,于是請求率領精銳數百人襲擊吐蕃;”
“恰逢吐蕃贊普大酋在郁標川訓練軍隊,手下的人都打算返回。”
“王忠嗣不聽,提刀沖入敵陣,這次戰斗,唐軍斬殺敵人數千,繳獲羊馬數以萬計。”
“蕭嵩奏報王忠嗣的戰功,唐玄宗大喜。”
“王忠嗣被任命為左威衛將軍,兼任檢校代州都督,獲封清源縣男。”
“因為王忠嗣曾經輕視皇甫惟明的義弟王昱而遭到構陷,被貶為東陽府左果毅。”
“開元二十六年三月,河西節度使杜希望打算進攻吐蕃新城,有人向他推薦王忠嗣,并表示如果此戰要取勝,非用此人在不可。”
“杜希望隨即上表奏請此事,唐玄宗下詔讓王忠嗣趕赴河西。”
“唐軍攻克吐蕃新城,王忠嗣出力最多,因功被授予左威衛郎將,專知行軍兵馬。”
“同年秋天,吐蕃軍隊前來進攻,打算重新奪取新城,敵人兵力正盛,唐軍不敵,將士恐懼。”
“王忠嗣于是率領所部沖入敵陣,殺敵數百人,擾亂了敵軍的陣腳,杜希望再率軍乘勝進攻,吐蕃軍隊大敗。”
“戰后,王忠嗣因功升任左金吾將軍,不久兼領左羽林軍上將軍、河東節度使副使、大同軍使。”
“開元二十八年,王忠嗣以本官兼任代州都督,攝御史大夫,又充任河東節度使,加授云麾將軍。”
“第二年,王忠嗣擔任朔方節度使;”
“不久,田仁琬充任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仍擔任朔方節度使。”
“天寶元年,王忠嗣兼任靈州都督,率軍北伐,在桑乾河與奚族首領怒皆交戰,三戰三勝,俘虜其部眾,凱旋而歸。”
“突厥葉護部落內部發生內亂,王忠嗣在磧口部署重兵,以威懾對方。”
“突厥烏蘇米施可汗恐懼,向大唐請降,但又拖延時間不來。”
“王忠嗣離間拔悉密與葛邏祿、回紇三個部落,讓他們攻擊烏蘇米施可汗,王忠嗣乘機進攻突厥葉護部落的右翼,大勝而歸。”